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晓平《一路风景》:对文学本质与意义的探寻

来源:文艺报 | 朱岚武  2019年06月10日08:37

毋庸置疑,文学应当是人生的镜子,是真理的映象。散文集《一路风景》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作者刘晓平在这部作品集里以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一路行走所看到的风景、所发生的故事、所体会的感动与所获得的哲思,他将故土经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将民族地区的诗性精神融入现代性的艺术追求中,集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故土的吟唱,对历史的抒怀、对生命的感悟。所有这些都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是对文学本质的最好彰显。

“艺术真实是一种本质真实”,刘晓平的散文集《一路风景》中显现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真实性。作者像孩子一样纯粹、纯真地爱着这个世间的一切,用客观的笔法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绝对的真情礼赞大地、礼赞自然、礼赞生活、礼赞生命。如《遍地月光》《幽幽荷香漫小桥》《桃花几度梦里红》等作品中用月光、荷香桥、桃花等常见的自然意象作为舒展审美想象的客体,表达了身处异乡之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再如作者对八大公山、金鞭溪、宝峰湖、天门山以及周庄、泰山、新疆、大漠等自然美景的热情讴歌。文中的他以敬畏、谦卑的姿态感激上天的恩赐,构建了自我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达成了天人合一的诗意状态。还如作者表现的对日常生活充满的崇高激情,在《人生这盘棋》通过记叙与一位朋友在街头散步,朋友与街边摆弄棋艺的人下棋,最后败于摆残局者的陷阱,得出人生的思考;在《两只小鹦鹉》中描述的是与女儿一起养鹦鹉过程中的最常见、最琐碎却也最快乐的点点滴滴。作者的描写没有任何的矫饰与浮夸,体现出对俗世执著而任性的爱。尼采认为,如果彻底反对激情,这意味着敌视生命。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种激情,让人得以是其所是。刘晓平的散文便以生动具体、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了生活最本质的特征,显示出了艺术真实。

刘晓平的散文集《一路风景》中显现的第二个重要特点便是人性美,这种人性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善。散文集《一路风景》中在《遥远的故土》里记叙了小伙子田新柱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村里人发展产业,早日摆脱贫穷的事迹;记叙了教师刘志成在山村小学几十年来不求回报的坚守;记叙了慧玲嫂的勤劳与乐观都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之美,提升了文章的审美意蕴。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晓平还在散文中为读者留下无限的“填空”和“对话”的可能空间,这种空间可以是对情节的想象,也可以是读者在文中所获取一定的教化感染,而且这种教化感染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自觉地获得的。这种创作与巴特认为文学写作具有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中的“可写性”文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红军里的后人们》便很好做到了这点,作者通过描写一代代红军的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美好品德,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罗素说:“善良的本质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刘晓平笔下的“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读者心中,这也是文学本质的力量的生动体现。

散文集《一路风景》中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用语言之美呈现思想之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晓平在散文中没有故意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了贴近生活、没有铅华的质朴语言。然而文章的思想内蕴却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反而更耐人寻味。在《人生是一部书》《人生这盘棋》《苦乐年华》《美的哲理》等作品中作者都用质朴自然的语言体现出了他对自由、生命、爱的理解。比如《人生败笔》中对人的主体性如何确证的思考;《人生本是一个过程》中对“往何处去”、“人何以可能”的感悟等等都充满着哲学的意味。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他觉得“真正令人感到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样存在,而是世界尽然存在。”散文也是如此,散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上,还应该在表达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寻。作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构建着跌宕的内里乾坤,看似简单的语言中透露着厚重的思考,这让文章的价值及艺术魅力得到更深的拓展。

塞万提斯曾在谈到什么样的作品最好时强调,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最好,能够为人生提供“镜鉴”作用的作品最好。在《一路风景》这部作品中,刘晓平回望岁月、扎根土地,充分吸纳汉语散文典雅与精致的特质,形成了明朗而干净的抒情风格。在文章的精神意旨上,又以现代意识反思历史,形成了圆润、丰盈的美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