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建军:唯安静的心府能感受一切

来源:文艺报 | 李建军  2019年06月05日08:45

文学批评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有难度的精神创造活动。它需要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也需要特殊的修养和才能。

表面上看,文学批评的门槛,似乎并不很高——任何能阅读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成为一个批评家。然而,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读完一部作品,固然可以发一通议论,也可以写一篇文章,但这议论和文章,要想达到批评的高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却绝非一件随便和容易的事情。

批评家需要具备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不跟风趋时、人云亦云,也不看别人脸色说话。他有求真的热情和质疑的勇气,也有健全的个性意识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他将思考和怀疑变成精神生活的习惯,从来不怕坦率而明白地说出自己的否定性意见。面对杰出的作品,他懂得欣赏和赞美;面对成长中作家,他也懂得理解和鼓励。但是,面对那些不认真的作家和不成样子的劣作,他从来不惮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绝不遮掩自己的态度,隐瞒自己的观点。

文学批评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批评家要有很高的素质和修养:要有很高的鉴赏力和成熟的判断力,要有广泛的阅读经验和自觉的比较意识,要有稳定而可靠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面对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批评家必须调动自己的批判热情,激活自己的阅读经验,在一个开阔的比较视野中,深刻地分析其成败得失,而不能满足于在一个封闭的自足结构里,来简单地、封闭地考察和评价作家及其作品,从而得出一些浅薄的结论和虚假的判断。

乌兰其木格无疑具有批评家的气质和素质。她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也有较为成熟的分析能力;有稳定的价值立场,也有可靠的评价尺度。在她的《喧哗中的谛听》里,一个成长中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问题,固亦有之,但是,从她的批评文字里,我们还是看见了清新的气息与活泼的笔致,看见了才华和思想的闪光,看见了一个青年批评家成长和进步的清晰的脚印。

文学批评发端于具体的阅读感受。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首先决定于批评家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如果没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很高的鉴赏力,批评家就无法分辨出作品的高下,也无法准确地评价一个作家的写作水平和文学成就。乌兰其木格有着良好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呓语中的轻与重——阿舍散文阅读记》一文里,她这样评价阿舍的散文:“作为一名‘坚硬的呓语者’,她固执而热切地诉说着对生命、对历史、对文明的智慧发见。她的‘坚硬’源于她不同流俗的旷野精神,而她‘呓语者’的自言自语,则在蔼然、谦逊中唤起读者隐秘的心灵体悟,在红尘纷扰中得以谛听生命的轻与重,并重新召唤出我们对世间所有善美的惜重与虔敬。”她用“固执”和“热切”、“蔼然”和“谦逊”来界定阿舍的写作态度,用“谛听”和“召唤”来概括她的写作祈向,都是很准确而切合实际的,显示着她成熟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乌兰其木格的阅读范围和批评视野是开阔的,覆盖了那些重要的文学场域。她不仅研究传统样态的文学,也研究新生形态的文学,诸如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等;关注女性写作,也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写作;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也重视叙述历史生活的文学;留意当下的如《芈月传》热点文学现象,也留意南翔的《抄家》等非热点的文学作品。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文学,她都有着观察和评价的稳定的角度和尺度。女性意识、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就是她切入文本的稳定角度,也是她考察和分析作品的稳定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