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湘楚文学精神的当代建构

来源:湖南日报 | 吴正锋  2019年06月02日09:33

蔡测海的文学创作与湘楚文化精神具有紧密的关系。蔡测海生长在湘西这块神奇的热土上,熟稔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深切同情湘西民族不幸的历史命运,表现出“楚人”的悲剧意识。蔡测海的文学孕育于深厚的湘楚文化之中,独特的湘楚文化给了他的文学创作以重要的艺术滋养,特别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家园万岁》,呈现出浓郁的湘楚文化特色,为湘楚文学精神的当代建构作出了贡献。

小说对湘西人民的历史苦难作了真切如实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强烈的民本精神。在小说中,三川半土地贫瘠,人们住岩洞,住茅草屋,一场大风可以将房子“像放风筝一样”吹走,野猪也常常来袭扰。那年发生严重的旱灾,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只得吃树叶、葛根、蕨根,吃老鼠、蜈蚣、地牛、吃观音土。所以,当赵常的母亲发现野猪粪里长出的绿豆苗时,是那么的惊喜。她偷偷地守护豆苗,终于在孩子出生时摘到了绿豆,“她挎了竹篮去那处保护了多时的秘密的绿豆地,把成熟了的绿豆摘回来煮汤。一边摘绿豆,血一边顺着腿流下来。她撑到一块大青石板上,生了孩子,男孩。”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读者感到人民的苦难与坚强。小说对人们苦难的叙述,往往只是寥寥几笔,便能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这是作者深切的民本精神的体现,同时显示了小说现实主义描写的深度。

作者关注湘西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命运,表现出炽热的民族情怀。一个民族作家只有关注自己的民族,关注它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把自己的创作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动力,这样的作品也才具有生命力。《家园万岁》通过对三川半历史变迁的叙事,展现了湘西民族从“改土归流”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清王朝在三川半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老司城土司王彭锭被派往外地做流官,赵常的父亲则由外地来治理三川半。改土归流政策在三川半激起了土家人的反抗,最后与清王朝达成协议:三川半实行本地人治理,朝廷免除赋税,但三川半不得称国封帝。这显示了湘西民族伟大的斗争精神。民国时期,三川半被准许种植鸦片,虽然繁荣了当地的经济,但也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堕落。新中国成立后,三川半虽然历经各种政治运动,但经济发展依然取得重要成果,人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作者对三川半的历史变迁作了史志性的描述,折射了湘西三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变迁,表现了其深切的民族情怀。“三川半向何处去”这一主题始终回荡在作品之中。与此同时,作者提出以“责任心、善意和思考”三者来进行湘西民族品德的重构。凌宇先生指出,这部作品是一种以爱为根基的平民叙事,表现的是一种平民政治观、充满童心的浪漫表达。这是非常准确的。

小说还展示了湘西神秘独特的巫傩文化及其魔幻艺术。巫傩文化是中国儒家、道家文化传统之外,流传在中国南方楚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后来巫傩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挤压而不断萎缩,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湘西地区顽强地留存着、发展着。蔡测海从小浸润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对于湘西地区的巫傩文化颇为了解。《家园万岁》描写了湘西民族独特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化遗存、民情风俗等,这些描述展示了湘西神秘的巫傩文化特色。小说还表现了魔幻艺术色彩,这既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更应该是湘西本民族神话的特征。譬如小说描写赵常与风变的梅娘初试云雨情,聪明街人用后脑勺讲话,野猪在山洞里沾了人气便能讲人话,将读者引入到神奇魔幻的艺术世界,表现了湘西巫傩文化的神秘色彩。法国著名的理论家列维—布留而指出:“作为神秘思维的原始人的思维也必然是原逻辑的思维,亦即首先对人和物的神秘力量和属性感兴趣的原始人的思维,是以互渗律的形式来想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逻辑思维所不能容忍的矛盾毫不关心。”

蔡测海以他强烈的民本意识和炽热的民族情怀,执着于湘西人民苦难的书写和湘西民族历史变迁的描述,进而对湘西民族发展道路与未来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园万岁》为湘楚文化精神的当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湖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艺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