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舞台切入姹紫嫣红“十二艺节频道” 首场演出昨上演,51台优秀剧目将演出102场
中央芭蕾舞团《敦煌》曼妙起舞
以精美芭蕾动作塑造飞天之美
本报讯(记者宣晶)昨天下午和晚上,中央芭蕾舞团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在上海保利大剧院连演两场,曼妙舞姿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动情之处催人泪下。这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首场演出,上海舞台切入了姹紫嫣红的“十二艺节频道”。十二艺节期间,51台优秀剧目将在上海的19个剧场演出102场,上海观众足不出“沪”就能观赏到中国顶尖水准的舞台艺术。
一直以来,敦煌石窟中优美的飞天壁画,激发着无数舞蹈家的创作灵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告诉记者,《敦煌》的创作缘起七年前赴当地的采风,“在与‘敦煌女儿’樊锦诗老师相遇、相识与相知后,我们才有幸窥见到她及她身后的‘敦煌人’对这世界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是何等的艰难与不易。我们越是深入了解,就越被‘敦煌人’痴情保护千年文化的故事所吸引和震撼。”
芭蕾舞剧《敦煌》巧妙地从一代代“敦煌人”的视角出发,以精美的芭蕾动作塑造出飘逸灵动的飞天之美,引领观众游历大漠宝藏,体会敦煌守护者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与坚守。全剧分为两幕七场,在舞台上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图卷,将“敦煌人”震撼人心的故事娓娓道来。中芭主要演员曹舒慈、首席主演马晓东等180多人的演出团队“重现”了画中、心中、历史中的灿烂敦煌。同时,在演出现场,中央芭蕾舞团和敦煌研究院还举办了“行走的芭蕾,流动的敦煌”——芭蕾舞剧《敦煌》图片展,展示舞剧创作的全过程,介绍了敦煌文化的历史以及“敦煌人”的事迹,吸引许多观众驻足停留。
贵州省黔剧院《天渠》昨晚上演
还原“时代楷模”的信仰与坚持
本报讯(记者吴钰)贵州省黔剧院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黔剧《天渠》,昨晚在浦东新区群星剧场上演。该剧讲述村支书黄大发前后历经36年,带领数百村民用钢钎凿、风钻敲,挖出一条9000多米“生命渠”。
天上一条河,地下一条渠。“时代楷模”黄大发的事迹,观众已耳熟能详,搬上戏曲舞台,能否令人耳目一新?“用土生土长的当地语言,才有贵州土地的气息。”编剧曹海玲表示,该剧塑造人物力求贴近真实,“黄大发13岁就失去双亲,吃百家饭长大,因此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以黔剧表现工程的艰难、对苦难的呐喊、对命运的抗争,也最能体现这一方土地上生存的山民的精神特质。”
“黄大发”的扮演者朱宏说,塑造村支书对他的演员生涯是头一回,农村现实题材更让他感受到非同一般的震撼:“黄大发老人为了修渠,带头捐出全部家当;他的女儿因为上渠劳动,感冒引发肾炎,无钱治病死去……作为最基层的共产党员、村支书,他一门心思扑在帮乡亲脱贫致富上,这种精神打动了我、感动了我。”《天渠》创作过程中,黄大发一家慷慨给出了在舞台上使用真名的授权。而该剧在贵州首演,黄大发看到第四场戏就涌出热泪,后来更看一会儿就忍不住趴在桌上哭一会儿。
此次来沪演出,黔剧《天渠》成为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参评剧目中,首个网络直播的节目,让更多观众受到黄大发坚毅信念的感染。该剧除了音乐、念白独具乡音特色,也融入了仡佬族的音乐元素和民族服饰,展现贵州多姿多彩的真山真水与人文风情。
河南豫剧院三团推出现代戏《重渡沟》
有侠气,有文气,更有浩然之气
本报讯(首席记者黄启哲)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豫剧现代戏《重渡沟》于今、明两日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城市剧院上演。这是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后,河南豫剧院三团推出的又一聚焦基层党员干部的现代戏力作。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该团的“公仆三部曲”。
该剧根据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马海明颇具前瞻意识,最早通过招商引资把重渡沟景观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重渡沟面目一新后,他却在考察中因公殉职。
该剧由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主演,姚金成参与编剧,张平执导。作为“公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如何在前作基础上再寻突破,成为主创合力攻坚的重点。为此,主创多次赴重渡沟景区采风,剧组两次在重渡沟封闭排练。2017年首演以来,剧本修改了30多稿,舞台版呈现也有八个版本,最终探索出了“带有喜剧色彩的正剧”这一创作路径。
“深入采风后我们了解到,马海明本人热爱文艺,不仅自己编相声、打快板,还创办了‘竹林文学社’。”所以,贾文龙在剧中刻画的马海明有“侠气”——以“飞龙在天”的空中亮相开场,展现演员高超技艺;有“文气”——才华和审美品位都在旅游开发规划和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更有“浩然正气”——不畏诱惑与压力,保护了重渡沟村民的利益。
此次来沪,该剧还将于5月18日在上海大世界进行公益惠民演出,把优秀的河南文化呈献给上海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