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蒋雨含:从一片叶子看季节的颜色

来源:文艺报 | 赵健雄  2019年05月01日12:01

上世纪80年代的内蒙古,是块诗歌福地。上世纪60年代末被潮流裹挟来这里插队的我,务农之余别无他事可做,也就慢慢步上这条看来漫无际涯根本走不到头的长途。

那个年代,她叫蒋静,一个呼伦贝尔文青。我在《草原》时就编发过她的诗,感觉属于小清新,至于个人特色,其时还不鲜明。蒋静老家在扎兰屯,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初中二年便喜欢写点所谓的诗歌”。当年小城与其他地方一样,活跃着一群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们组织了秀水诗社,蒋静是诗社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得到最多的关爱与扶持。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单纯而无利害的关系,至今叫人怀念。

蒋静觉得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好年华,诗友们互相帮助,真诚关心,即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诗社渐渐解体了,彼此的心依然相连,谁有了困难,诗友们很快便会聚拢过来。这样的状态,如今哪里去找?

上面这些,可以说是蒋雨含的前世吧,我不知道蒋静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大约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网上偶然遭遇时,并不晓得这两个名字其实是同一个人,蒋雨含后来写过她当时的感觉:有俩名真好啊,一个出来晃悠,一个躲在一边偷笑,最有趣的就是别人指着你说原来你就是某某的恍然时刻。

蒋雨含诗中的意象几乎都是自然的,《猫的眼神》则是双重的自然,即作为感受与抒发主体的“她”,与其身处其间的环境:迷雾、稀薄的空气、阳光与树叶、玫瑰的芳香,都是大自然中独立而普遍的存在。而人很难知道猫的心思,所以我猜想她表达的更多是自己淡淡的欲念与寂寥。这么一种奇特的写法,如果不是完全浸溺于自然,很难达成如此精准的以人度物。更进一步,她把植物已然被剥离与处置过的一部分也想象成有意识与感觉的:“叹着世上的爱/也应该像那些小小的茶叶/对每一滴水都有所保留/只为一份懂得,留存灵魂的香气”。读着这些小诗,你会觉得蒋雨含把自己的灵魂沁入了描写对象,既是彼此融合,又达到了物我两忘,甚至不能说这是借物抒情,她就是那个造物主创造的物,而在理会与代言种种细小的感觉时,也在替天说话。

这些年,我们在太多的时候忘了大地之上还有天庭,而地球不是人类的工具。当我们为了自己的贪欲可劲儿折腾,全然不顾其他同类、兽类和物类,造孽于天地时,其实是在为自己制造末途。而蒋雨含的诗里,无疑渗透乃至饱含着细雨般的暖流。

不知道这些年她的人生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么易感,又这么良善,而当下世界并不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可以任凭马儿驰骋,纵容万物生长。透过下面这首《秋的更深处》,我们或许可以读出她的某些心迹:“我想 我肯定死过/当昨天在子夜呼啸中退去/时针不可抗拒地重叠/一年一度/我总在这一个时刻复活//像被刷新的页面/不着一丝痕迹/年轻的爱情/葱绿地从我的身体穿过//我闻到了早年的芳香/却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只能/一次次地走在/走在秋的深处/秋的更深处”。这个时代四季轮回着走过我们,在每个人身上留下复杂而深刻的履痕,谁又躲得过?

我们都闻到了时代向前震耳的隆隆声,兴奋也难免纠结。这个过程中,惟愿多一些平稳优雅的女声能弥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