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战火中的小战士对话新时代的接班人 儿童剧《孩子剧团》让少先队员忆苦思甜

来源:新民晚报 | 吴翔  2019年04月23日11:37

图说:排练现场 主办方供图

“叮铃铃……”当上课铃响起,一群“红领巾”坐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排练厅里,窗明几净,春天一片生机盎然。排练厅里,讲述的故事却并没有那么轻松,儿艺即将推出的新剧《孩子剧团》讲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小战士们用歌曲、戏剧,为他人创造一刻艺术的宁静,也激励着大家挽起手来一起抗击敌人。

故事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后,在石库门内的临青学校被迫停办,师生纷纷逃难。临青学校歌咏队的部分队员在难民收容所又聚到了一起,他们在年轻的共产党员方钟秀老师带领下,利用自己的特长。走上街头,走向工厂,唱救亡歌曲,演抗战戏剧,向群众做抗日宣传工作。大家觉得他们这个团体应该有一个名字,一个八岁的男孩说“我们都是孩子,就叫孩子剧团吧”。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孩子剧团”就在炮火硝烟中成立了。剧团成立之初仅有22人,团员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8岁,团长也不过19岁。他们有的是逃荒来上海的苦孩子,有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的是企业家的公子哥,有的是父母都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孤儿,有的是一心想读书却因战争无法继续求学的书呆子,还有从报上得知“孩子剧团”的事迹后,千里迢迢从山西赶来要求入团的童养媳......

今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少先队建队70周年。看完排练之后,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们和剧中的演员做了一次对谈。少先队员先向演员们学习了剧中的快板和唱词,几个小朋友都觉得快板学起来并不比弹钢琴简单,左右手要配合还要嘴上说唱,他们对“小战士”的艺术水平竖起了大拇指。作为一堂别开生面的“队课”,对谈活动中还请来了“孩子剧团”的原型“新安旅行团”的团员张承明。孩子们了解到,上海沦陷后,奉党组织之命,孩子剧团撤离上海奔赴大后方。他们从上海出发,行程2万多里,一路演戏,一路歌唱,宣传抗日,唤醒民众,孩子剧团起于上海,归于延安。“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这是一九三八年茅盾在武汉时为“孩子剧团”写的一句赞语。

“当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瞬间硝烟弥漫。当时,还有很多很多像‘孩子剧团’一样的儿童戏剧组织。”导演鲁伊莎说,“战争,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儿。但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祖国有这样一段历史,战争中有这样一群小好汉。只有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动荡和牺牲,才会更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日子,珍惜朗朗的书声、珍惜和睦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