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论新时代文艺如何体现中国精神

来源:文艺报 | 徐放鸣  2019年04月19日08:24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议的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文艺如何体现和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命题,值得我们在文艺实践中做出积极探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构建和彰显中国形象的精神特质。我们应当在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把握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当下特征,理解中国精神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这种中国精神既包含在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也体现在近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构成了我们需要增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以往对中国精神的概括主要聚焦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有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观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提炼表述,而今,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中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还应当增加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神内涵,在全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中展现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体现中国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大国担当。这应当成为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的一个新的着力点。我们注意到,最近有关报刊已经开展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的讨论,还提出了诸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文学创作”这样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我们认为新时代应当从传统的、当代的、世界的这三个维度来认知和把握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文艺的方式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深刻阐发中国精神,努力彰显中国形象。对此,张江教授指出,“‘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主题。中国精神深深熔铸于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于我们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是锻造中国力量的思想之基、情感之源、信念之本,是中国文艺的灵魂。”

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新要求。所谓“新史诗”,就是对于新的伟大时代、新的治国理政实践、新的奔梦圆梦历程的史诗性书写,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审美化表达。这是对新时代文艺实践的更高要求,对文艺工作者具有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作用。应当说,“史诗性”历来是文艺创作所追求的崇高的审美境界,是文艺高峰的突出表征。卢卡契就曾经高度评价托尔斯泰具有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创作,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朴素的史诗式的鸿篇巨制的气派,差不多像荷马史诗那样的雄浑和奔放的风格。”书写伟大时代需要有史诗性的历史与美学高度,要以历史的穿透力和鲜活的生命感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深刻地反映现实,启迪大众,以生动的审美表现力既吸引大众,也引领大众、提升大众。应当看到,贯彻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新要求,这对于处在文艺生产的市场化机制和娱乐化消费背景之下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考验,要聚焦当下中国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历程,围绕“四个讴歌”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积极探索如何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来承载和传递具有厚重历史感和鲜活时代感的表现内容,从而引领市场走向和阅读(观赏)消费,提升读者观众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好是这种“史诗性”书写的关键节点,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好作品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例如由阿耐的长篇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就是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前20年艰难历程的成功之作,该片以小见大,讲述了“小人物的大时代”,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收获了良好口碑,让主旋律真正成为“主流”。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启航》则是反映改革进入晚近深水区的现实主义作品,直面改革中面临的复杂矛盾和各方的利益纠葛,体现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引领作用。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

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聚焦形象塑造,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风貌的英雄书写。文艺作品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形象载体,而英雄形象塑造历来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追求。我们的文艺实践在英雄书写问题上曾经存在几个阶段的反复:从最初的“完美型”英雄形象塑造凸显其“高大全”的神性特征;到后来的“缺陷型”英雄形象塑造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本真,英雄从高居云端回归到人世间;再到后来回避英雄叙事,甚至假借“祛魅”之风来消解英雄,出现具有历史虚无主义特征的“非英雄化”倾向。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文艺实践中的英雄书写出现了新的气象,我们把这种新气象称为“返英雄化”趋势。例如2017年创造了国产票房新纪录的影片《战狼Ⅱ》以及2018年春节档热映、赢得好口碑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影片《红海行动》就是这方面的生动范例。前者塑造了“独狼式”的孤胆英雄冷锋,后者则塑造了特战分队的英雄群像,探索了新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报国情怀如何通过逼真而生动的影像叙事来打动观众的艺术规律。电影领域的返英雄化探索力图改变媒介过度消费、娱乐化英雄的现象,值得肯定。需要强调的是,“返英雄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要重新回到“完美型”或者“缺陷型”英雄塑造的固有模式上去炒冷饭,而是要面对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和消费社会的媒介传播现实,积极探索英雄叙事的真实性与大众认知的对接点,探索“英雄空间”中的英雄类型多样性与大众的英雄观念变迁之间的对接点,探索英雄形象的新构建与大众消费娱乐活动中的审美需求的对接点。在这三个对接点中,就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立足于服务大众、引领消费、提升审美、塑造民族精神而确立的新英雄观,是对文艺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积极探索。影片力图表达国产主流电影改变当今戏仿英雄现象的强烈意愿,以及重塑个性丰满的民族英雄形象的强烈愿望。通过影片热映的高票房和好口碑,对观众极大地发挥了影响和激励作用,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放眼全球视域,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来塑造具有大国担当的中国形象。如何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艺需要探索的新的实践领域,也是彰显中国精神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还对于讲好怎样的中国故事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这里的讲好“三个故事”就是对新时代文艺面向世界塑造怎样的中国形象做出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和全球视野。新时代文艺要积极传播中国秉持的新发展理念,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表达中努力塑造“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国家形象塑造中如何充分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把握其中的审美特殊性和艺术规律。近期赢得广泛热议和良好口碑的影片《流浪地球》就是值得重视的成功案例。该片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第一部鲜明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电影,并且在科幻与灾难的类型电影中改变了以往习见的“逃离地球”模式,创造了举各国之力拯救地球,带着地球脱离险境的“拯救家园”模式。影片突出了应对地球灾难时中国的引领作用和大国担当,表现了危难之际中国人的坚忍不拔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以科幻电影来弘扬中国精神,启迪和激励观众的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研究接受主体,努力探索消费时代的文艺生产如何赢得大众的内在审美机制。在新时代文艺实践中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需要重视研究后现代消费语境下的读者(观众)接受心态和审美选择,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生动的历史语境和鲜活的时代风尚,在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塑造中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感染力。从文艺生产现状看,无论是长篇小说的年出版量,还是国产影片、电视剧的年产量都已经出现过剩的迹象,消耗了太多的资源,但是真正能够赢得受众的喜爱和追捧,产生积极反响的优秀作品还不是很多,大量的平庸之作消弭了受众的消费热情,也钝化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力。面对处在后现代和消费社会的读者观众,面对审美选择多样、文化价值多元的艺术接受现实,新时代文艺如何能够真正做到“走心”,真正打动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和多样化欣赏机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从而充分发挥文艺的引领和启迪作用,是当下最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在信息多元、选择多样的艺术消费格局中积极寻求和建立文艺与大众之间的审美需求对接及引导机制,实现艺术传达与艺术接受的共振共鸣。这意味着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重新探索王朝闻先生当年主张的“适应与征服”的内在机制和审美规律。上述优秀作品的成功实践就探索了这种审美机制,需要很好地加以总结提炼,并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