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坚持人民性导向 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

来源:中国艺术报 | 范玉刚 敖运艳   2019年04月15日23:45

近日,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二十余家高校和有关单位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术探讨。

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思路来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思路来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是本次会议研讨的核心问题。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课题首席专家范玉刚在开题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依托,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因而,如何理解和把握其核心理念与要义,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历史性反思,建构与新时代文艺存在境遇相适应的文艺本体论,建构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文艺功能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积极建构与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理所当然地成为支撑重大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与四梁八柱。与会专家就此展开积极研讨,在话语交锋中将问题引向深入。

文艺学研究、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都必须立足当前的文艺生态,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闭着眼睛自说自话。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指出,什么是当前文艺的存在状况?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明确理论立场。此外,在理论建构中,仅有立场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审美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清教授也表示,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的并置关系中,把研究重心落在学理建构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国旗接着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理论观点,是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最新成果。

什么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资源?

建构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必须依托一定的文化资源,因而对文化资源的讨论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焦点。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提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平民文学”到此后“人民文学”的提出,再到80年代西方话语体系的引进,从本体论角度看,文化本身在社会批判中的不断发展,应该以当下立场去看待并激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对此做出回应,认为厘清文化资源要对三阶段进行归纳,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70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从中梳理出有效的文化资源。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认为,中国文艺理论资源具有多种构成和来源:处在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根脉基础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西方文艺理论。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有各自的范畴、概念、话语,各自有各自的研究重心、学理特色和学术品格,如何把它们打通贯穿,实现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飞跃,一直是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夙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书文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世界优秀成果是可以融合的,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

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

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是与会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范玉刚表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需要眼光向下紧盯中国文艺实践,立足中国审美经验,阐释“中国性” ;一方面需要眼光向前,在中西文明互鉴中着眼于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在特殊性表达中蕴含普遍性的价值诉求,使中华美学精神在全球化舞台上得以弘扬。归根结底,应当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彰显“中国气派” ,为世界文艺的发展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使社会主义文艺以新气象发挥引领时代、引导社会风尚的作用。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好哲表示,对功能论的认识,要放在历史的动态中考察,在检讨失误方面,不能采取单一化的思维和观念,要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统一的模式。多样性、融合性、主导性是文艺功能的三个基本特性,只有抓住这“三性”才能对文艺功能形成辩证的历史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在今天,思考“教化”要有新视野,要和文艺内涵的丰富性相关联。文艺是多功能的审美体系,“教化”只是其中的一种功能。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李文堂明确提出坚持“文以载道”的文论传统,其实就是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把本体论与功能论重新统一起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晓霞也表示,当前艺术批评界应该把主体性视角与功能性的视角进行结合,这其实正好与中国传统“教化”理论中把功能论与本体论融合于一体的理论相契合。从目前来说,在开展艺术理论研究的时候会有两种声音,其中一种就是强调中国艺术理论要重新回到古代传统。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在“文艺‘教化’功能的再认识”的发言中认为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王国维提炼“境界说”的经典案例,可以吸取鲜活的本土化经验,把“教化”一词,纳入中国思想体系中。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刘飞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建构,都需要建立与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教化系统,政治与教化的分离不代表不需要教化,也不意味着政治与教化完全无涉。文艺着眼于公益,具有反思性、对话性和启发性,是连接群众最有利的纽带。金元浦认为,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满足人以审美趣味为基础的多样性需求,在多样性功能融合发展的同时,坚持多样性与主导性统一。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李彦姝在发言中,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释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功能和使命。

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是理论创新。理论体系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需要文艺实践推进。徐粤春认为,理论创新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观念层面理论的自我衍生和发展,另一条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反映、提炼和归纳。它与时代同行,回答现实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理论创新必须深刻洞察现实语境。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祁述裕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的文艺创作、文艺生产都离不开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如何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大格局,如何建构主流文化,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绕不过去的课题。市场体系、产业体系不仅绕不过去,更是当前须切实推进的内容与把握的视角。坚持理论创新除了洞察时代语境,更要明白新时代文艺的根本性问题。对此《求是》杂志社编审马建辉梳理了四个根本性文艺问题。此外,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韩振江在《自然生命——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士聪在《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语言维度》中,分别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角作了阐发。

如何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价标准?

文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艺批评的价值导向,所谓导向必然显现出一定的批评标准。因此,如何建构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价标准,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探讨文艺评价标准,需要明晰当前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现状。陈众议在发言中讲到,网络作品正在逐步成为文学市场的主体,面对这样的文学现实,文艺工作者要注重典型的文学个案分析,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高校思想战线》编辑李彦姝也做出反思,认为许多作家与批评家形成自己的圈子,相互吹捧,自娱自乐。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丛治辰认为,针对批评家与作家的亲密互动关系,批评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伟大时代的文艺需要健康而有力的批评,文艺批评者需要有激浊扬清的勇气与担当。关于批评方法,应当是功能批评与本体批评相结合,多种流派之间加强交流与对话。随着文学世界的迅速扩张、文学实践的日益丰富,批判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代性问题,一种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当能够真正有效解释并指出中国文艺问题。诸多学者对文学批评做出的反思,很大程度指向了文艺评价标准。一方面是批评家与创作者的自身意识的问题,一方面也表明文艺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认为,中国自古有艺术评价品级的传统,对我们当下的文艺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当结合当前文艺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文艺精品、经典作品、伟大作品、不朽作品等事关文艺作品品级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文艺评价品级理论。这一批评理论及其文艺评价标准的完善,是新时代建构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讨中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领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重在实现“重要讲话”等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化,需要厘清我国文化资源,明晰当前话语体系现状,促进多元理论范式的对话、融合与创新。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开放包容的气象,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多元理论对话与主导性理论范式建构的关系。既要传承“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坚持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 ;又要以现代文明价值“化育”大众,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在立足实践、反思历史、面向未来中,建构能够涵盖本体论、功能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多维度的学术话语体系。这一高远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界共同努力,期待学界以更多理论研究成果来成就新时代文艺学研究的辉煌。

(作者范玉刚系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敖运艳系中央党校2017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