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协调推进新时代中华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彭书雄  2019年04月12日14:38

关键词: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文化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既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工程,也是增进各国人民友好沟通的民心工程。当前,我国文化传播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与话语权不断提高,但“西强我弱”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文化传播还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强起来”和经济“走出去”的迫切需求。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华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六个协同”。

一是做强传播主体,推进主流传播与民间传播协同发展。国家各级文化机构、主流权威媒体、高等学校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领头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主流传播媒体面临着新兴传播媒体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驻外企业、留学、旅游等民间交流不断加快,民间传播作用日益凸显。夯实传播主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主流全媒体;做特做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传播向政府引导、市场和民间主体的“软传播”方向发展。这是中华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的当务之急。

二是优化传播内容,推进语与文、儒与道、表与里、古与今协同发展。中国是人文资源大国,既有独特的汉语汉字文化、丰富的文学艺术精品、多元开放的诸子思想,也有让世界聚焦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科技。调查显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儒家轻道家、重物质轻精神、重古代轻当代等问题。“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要立体、真实、全面地传播好中国文化,必须优化传播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汉语汉字传播,中华文化传不开、行不远,没有文化的传播是无效传播。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只有儒、道协同传播,才能全面准确彰显中华文化本色。文化内容有表里之分,只有内容优质且饱含高度精神价值的文化传播,才是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传播。中华文化既包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文化,古今文化必须协同。

三是精准传播范围,推进文化传播的“大小”“内外”协同发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协同好“大小”“内外”关系,实施高效精准传播。所谓“大小”是指大国与小国、大文化区与小文化区、大语种与小语种;所谓“内外”是指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调查结果显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存在着“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等问题;传播范围主要锁定于少数大国与发达国家、大文化区和大语种,而忽视了大多数小国、小文化区和小语种;重视国外的文化传播,忽视国内的文化传播。结果造成文化国际传播精准度不够、对国家战略支撑力不强、国民文化素养不高、可持续发展乏力等现象。聚焦聚力国家发展战略,精准锁定文化传播范围,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大小”“内外”协同发展,是中华文化传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四是厚实传播动力,推进文化战略与经济战略协同发展。文化是沟通国家的桥梁,和谐国家关系的润滑剂。有效的文化传播,能够促进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汉语文化的“含金量”,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强大引擎。文化传播必须强动力、凝合力、聚气场,乘势而为;必须依靠经济动力,遵循市场规律、传播学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主体文化传播平台的设点布局必须优先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采用文化贸易方式,实现文化传播从以我为主的“送出去”到以他为主的“买进去”的根本改变。

五是整合传播平台,推进“一主两翼”多平台协同发展。构建以国家权威主流媒体和“孔子学院”为主体,“中国文化中心”和国务院侨办“四大”平台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国际传播平台体系。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主两翼”平台分属于国家不同部门,缺乏整体协同和精准定位,不足以支撑中华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施差异化定位与精准化传播战略。各平台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孔子学院侧重于面向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汉语教育传播;华文教育侧重于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文化教育传播;中国文化中心侧重于面向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国家权威主流媒体和华文传媒侧重于中国形象的媒介传播;华人社团侧重于学术传播与活动传播;华文文学侧重于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育传播。

六是创新传播方式,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发展。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以跨时空、即时性、多媒体、高保真、互动化的形式传播出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渴望发声、分享、交流、互动、快捷、个性化的需求。中华文化高质量国际传播必须创新有效传播方式,推进传统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依靠技术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促进“文化+互联网”“文化+各种业态”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平台,以满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的需求。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