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弧散文集《寻找一棵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关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晓彬  2019年04月12日09:37

在江西散文创作队伍中,女性作者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她们的总体表现是非常活跃与敏锐的。其中九江的女作家红弧就是近年来暂露头角的一位,近日她的散文集《寻找一棵树》正式出版,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创作思维空间中“常常交构着历史、社会的反思和个人、心灵的内省”(徐光萍)。这是一部由56篇历史和乡土文化散文组成的集子,“以凝重深沉的笔调述写了庐山及鄱阳湖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也是这部散文集的主要特点所在,从历史思考的角度,以历史的追索为着眼点来描述现实,反思当下。

(一)

散文集《寻找一棵树》共分“履痕”“故土”“思绪”三辑。

第一辑“履痕”,红弧不是以历史中的某个片段进行直接转述,而是以当代人当下的思维进行的一种叙述。当然,这也是当下散文创作的新鲜度所决定的,即不断舍去那些传统的概念或者创作技巧,找寻人们能够接受的一种最新的原创性表现手法。关于历史题材散文的创作,或者说在当下散文创作中找寻一种新的历史传承势必是当代散文作家的责任,而且这些都应该是站在某个历史事件中攀援散文高度的创作者。这一辑历史题材的散文作品,就是以与庐山和鄱阳湖有关的某段历史或者某个事件为基点来进行创作的,这些历史题材的散文作品的典型性也就在于此。比如《方竹寺纪事》《东林行》《桃花源访酒》《白鹿洞怀古》《风雨漂泊石钟山》等作品。

第二辑“故土”,红弧以艺术感觉的灵妙和热情细腻的情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诸如“瓷器文化”“中医文化”等,这也是鄱阳湖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特别是在《老宅旧事》《故乡是一座荒原》《竹家岭》这些文章中,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探寻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精神。

第三辑“思绪”,红弧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提取创作素材,比如《且将新火试新茶》《月光下的祖母》《食蟹》《妈妈的针线盒》等作品,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一种富有生活哲思的情趣。当然,这些文章中的生活哲思也正如我曾经多次在文章中谈到的“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到。”这一辑的散文作品,大都是通过作家对生活中的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的体悟,来体现其所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

从叙述的技术层面上看,散文集《寻找一棵树》中收录的作品采取的叙述笔调是多样的,许多作品把叙述和描写与议论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瓜山行思》这篇作品中,作者叙述了“山上山下的徐何二姓自认为是陈友谅和韩信的后代,可这里的岳家拳和杨家拳却最为风行”之后,紧接着开始了这样一段议论:

真不知岳家和杨家的看家本领是如何传入瑞昌腹地的山乡,难道也是因此地潜藏着岳飞、杨继业的后代么?眼前层峦叠嶂的山峰不由让人仰望生敬。实难想像,当年的落难者是怎样逃出围追堵截,又是怎样潜入这深山峡谷修身度世的。该不是山穷水尽之处的云收云起,将他们的是非成败化解为雨水渗入大地,才开枝散叶般繁衍出这成群的子孙吧。自古成者为王败者寇,恩怨情仇只是暂时的,生命延续才是久远的。今天洪下园人的尚武精神在文明的熏陶下去芜存精,早已褪去了蛮荒之气,正在续写着全新的传奇故事,谁能说这不是生命的精彩体现呢!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把一些具体事情的叙述与议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夹叙夹议。当然,这种夹叙夹议不是脱离实际的夹叙夹议,它强化了文章中所叙述的一些具体事情的内在意义,对文章主题的强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红弧创作的散文作品篇幅都较短小,这样使得她的散文作品简洁有力,思想情感表达凝练的特点就非常突出。一般情况下,简洁短小的散文,在叙述中表现丰富的内容的时候,都需要作者必须具备创作的情节设置、语言运用和细节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红弧在叙述中对语言的运用是下了功夫的,“文字吸收了民国散文的简洁唯美,和当代散文灵动轻快的特点”,清新典雅、意境优美和色彩绚丽的语言风格,使得她的作品有一种韵味悠长、气韵超然的艺术魅力。另外,在叙述中的细节处理上,红弧常用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的写法,借此产生一种奇特的想象效果。比如在《三十六盏灯豆》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随着年龄增长,女孩们喜欢探讨隐蔽的话题,开始无法阻挡青春的热血,常常有女生将坐凳搬到池塘里清洗。这举动在男孩子看来非常奇怪,止不住交头接耳议论,胆大的还躲在柳树后好奇地窥探。课堂上出现了暧昧的纸条,吸烟和斗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徐老师便在班会课上给我们讲哲学讲人生,用深情的语调引读名人名句。可是仍然有几个顽皮的男生,被频频传唤到老师宿舍,甚至有一回老师还当着我们的面给了某位男同学一个巴掌。那位同学似乎有点醒悟,期中考试竟奇迹般拿了第三名。可惜好景不长,他依然沉溺于早恋之中,以致辍学在社会上游荡。所幸家人想办法送他去当了兵,总算没有误入歧途。

这段描写,足以表达意识所领悟到的一种潜在的情思,让当年的生活场景像蒙太奇般在记忆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与来回切换,在这里,红弧为了达到散文创作中所需的艺术上的集中和完整,她没有照搬当时的生活场景,而是沙里淘金般地对当时发生的细节进行筛选,并赋予文学性的叙述。因此,这些细节以简约的笔墨进行处理,描绘出的是一幅幅耐人寻味且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阅读起来能给人一种比较丰富的内蕴。

在《寻找一棵树》这部散文集中,红弧的叙述,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文学提炼,善于把历史事件、人文古迹、传说故事、风土人情等熔于一炉,从而使得她的散文作品在叙述中所要表达的某种生活感受、历史追索以及思想见解,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

从结构的技术层面上看,散文集《寻找一棵树》中收录的作品,有的采取了“线性结构”方式,有的采取了“情节结构”方式,有的采取了“意象结构”方式,有的采取了“思维结构”方式, 有的采取了“形式结构”方式,等等。而且这些结构方式,有时在其中同一篇散文作品中又是交叉同时运用的。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运用比较典型的“意象结构”方式,因为《寻找一棵树》中大部分散文作品采取了此结构方式,其实“意象的经营是散文结构具有诗性和现代意味的重要环节”(陈剑晖)。

在散文创作中采取“意象结构”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作家在创作中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必须要寻找一个对应物,这个对应物可以是描写中的具体事物。比如《槐花落了》这篇散文作品,如果红弧不是把感情融入“槐花”这个情感对应物,她就不会去着力地描写“槐花落了”,也不会去对“槐花”进行抒情并夹叙夹议。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红弧对“槐花落了”的叙述,就等于是把自己的情感射向了“槐花”这个对应物,通过“槐花”这个具体事物再把自己的情感折射出去。

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围绕某个中心意象展开思绪”。比如《童年的狗尾巴花》这篇散文作品,红弧在创作中就特别注重了象征性,并围绕“狗尾巴花”这个中心意象进行展开,“狗尾巴花”这个意象不仅融进了作家思想感情,而且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或者是“我多想说,你还是那朵盛开的世界上最美丽的狗尾巴花!”在这篇文章中所叙述的都带有象征性,因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本身就具有象征性。又比如《听雨》这篇散文作品,作者以“雨”这个中心意象并以诗性语言等符号来象征“我不喜欢春雨”,但“我只要秋季,我只要秋雨”这个事物,同时表达自己不喜欢春雨是因为“她是媚俗的,爱搔首弄姿的,似嫖客的情人”,而“秋季是厚实的,瓜果那样丰满成熟,粮仓里储满了生命的殷实喜悦,储满了生命的力量”等个人观念。这是一篇直抒胸臆是散文作品,尽管直抒胸臆是散文创作中“意象结构”常见且主要的方式,但不是散文创作中唯一的艺术手法和结构方式。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书边一捧含羞草》这篇散文作品,红弧在创作中主要采取了区别于融情入景以及情景交融来创造情境的“意象结构”方式,但表现的情感却是同样的,特别是在描写中追求的是一种含羞草与书们“彼此吐露芬芳和智慧”的流动美,而不是刻意去追求那种“在书桌上以一盆水仙花取代”的静态美。另外,采取“意象结构”方式的还有《花儿·小狗》《小雪之忍冬藤》《春水》《秋雨秋窗》等散文作品。

(四)

从整体上看,红弧创作的这些散文作品,特别是在历史与现实这一类题材的散文创作中,不像其他散文作家那样就某个历史片段或者某个生活片段进行创作时,对此类主题在散文作品中最具体的形象描写,主要是选择性的,但红弧在她的这些散文作品创作中则是采取主观干预和议论来完成的。同时,红弧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趣等,主要是通过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以及她在创作时的整体把控能力中体现出来的。

应该说,《寻找一棵树》这部散文集在整体的设计与组织时,注重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效果,通过对过去以及当下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文学提取并进行拼接,从而产生一种历史感、厚重感和现实感。当然,这些散文作品也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但时间的运动与空间的转换则是通过某个历史片段的不断切换或者某个现实生活事件的不断变换来进行的,它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的这种关联,又是借助创作中独特的视角来完成的,并通过这种方式来点活散文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2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