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与《中国小说丛考》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陈釭 2019年04月09日07:54
叨陪年逾九旬的家父聊天,常闻其娓娓漫忆所交故人,“好好先生”赵景深便是他提及最多、敬仰弥笃的一位恩师。
初遇赵景深系偶然,时在1952年春夏之交,嗜书成癖的父亲去福州路上海旧书店,径至二楼书架巡觅,欲补齐不同书局出版的赵景深著作。因先前已购得几本,诸如《宋元戏文本事》《元人杂剧辑逸》《读曲随笔》,尚缺《小说戏曲新考》,面询经理,告曰此书脱销。可碰巧赵景深本人此刻就在店中,于是,热心的店经理当即引见。景深先生平易近人,对不期邂逅的晚辈甚和蔼,问何处人氏操何职业,父亲回答在浙江嘉善县文化馆从事文化戏剧工作,对文学饶有兴趣,并表示久仰先生大名,尤其对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研究方面的学识大为感佩。先生听后言道,虽然市面上《小说戏曲新考》售罄,但自己家中尚存复本可资。遂告知家庭住址,即北新书局编辑部,淮海中路425弄四明里六号。
不几天,父亲按图索骥登门拜访,开门的是书店伙计,向内通报来者姓名,赵先生和颜相迎,领家父上楼入室。房间约20来平方米,一册《小说戏曲新考》已准备好,先生将书递与父亲,父亲接书喜之不胜,赶忙道谢付款,先生却执意不肯收钱,说“既然你这样喜欢这本书,那就赠送给你吧”。父亲心里热乎乎的,真是既感激又不安。赠书后,主人还带来客看了用作藏书库的亭子间,里面堆满了书,其中尤以北新书局出版的书籍和鲁迅著作居多(北新书局1953年与广益、大中国、人世间合并组成四联出版社,1956年再度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1953年,父亲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亲炙精英荟萃的中文系诸教授教诲,有幸聆听赵景深在课堂上生动熟稔地讲授元曲、明清小说,颇获裨益,终成至交。先生秉性敦厚随和,亦师亦友,谓我父亲说:“在教室里是师生关系,出了教室就是朋友关系。”
赵景深博洽多闻,在编辑、翻译、小说创作、戏曲研究、文学考据诸方面建树丰硕,诗文、学理亦兼具成就,解惑授业更是深得复旦学子服膺,《中国小说丛考》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
《中国小说丛考》由齐鲁书社出版于1980年,但其中绝大多数篇章成文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那个时期,赵景深写过四本有关中国小说史的考证书,即作于1935-1936年的《小说闲话》、作于1936-1938年的《小说戏曲新考》之上卷《小说编》、作于1938-1943年的《中国小说论集》(一名《银字集》)及作于1944-1947年的《小说论丛》。1958年,赵景深在患病休养期间,将四册旧著和其后所撰零散篇页收集聚合,再添加1950年代发表的十余篇文章,如《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关于〈英烈传〉的插画》《〈杨家将〉故事的演变》《〈杨家府〉与〈宋传续集〉》《读〈四游记〉》《谈〈拍案惊奇〉第二十五卷》《关于石天基的话本小说》《关于济公》以及《谈〈水浒传〉第七十六回》等,集结成一部较完整的文集,本想题书名为《中国小说论丛》或《中国小说论集》,思忖推敲后觉得这些文章主要立足考据辩误,有别一般分析评论,故还是称《中国小说丛考》为宜。然而,限于诸种原因,该书并未随即付梓,直到廿余年后方面世。
自明清以降,国人对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的关注度始终热情高涨,但小说考据方面则门庭冷落,仅有少数学者甘守寂寥而为之,两厢落差悬殊。对于小说考据,赵景深有独到的功力和见解,他在《中国小说丛考》一书的序言结尾阐述道:“我觉得,考据在今天仍是需要的,它是文艺研究的准备工作。不过,不能以考据作为终极的目的,考据只能是手段。我这本书就是在考据上也不能算是全面的,我只是更多地谈到来源演变、作品真伪、作者生平、版本校勘、评论正误……这一些,而时代背景、社会情况、历史条件……这一些就很少谈到。不过,象‘诸葛亮骑过几次马’之类的文章,也许我这本书里还没有;也就是说,我希望我不会是‘为考据而考据’。”可见,赵景深对小说考据是作通盘考量的,将其视为文艺研究的起点而非终点,铺垫好坚实的基础是为了使研究时不至流于高谈阔论每每空泛,也避免耽于琐屑处处钻牛角尖。
赵景深因曾将MilkyWay“银河”误译作“牛奶路”,受到鲁迅先生的批评,他非但从不耿耿于怀,反而时时感激在心,终身尊崇鲁迅,在学问上谦逊地奉鲁迅为师。赵景深初见鲁迅是1927年春在广州中山大学,半年后鲁迅定居上海,他与鲁迅的交往日渐频繁,时常面晤或书信往复,商议出版、学术事宜,鲁迅在民间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方面予以其悉心指导,赵景深在兼任北新书局总编辑期间,出版过许多鲁迅著作。1930年4月19日赵景深与李小峰之妹李希同结婚设宴,鲁迅亲临致贺。出于对鲁迅的景仰,构架《中国小说丛考》时,赵景深改变原来次序,按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次序重新排列,并着意将该书作为《中国小说史略》的补充资料。书的开首三篇皆与鲁迅有关,依次为《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先生》(1936年)、《关于〈中国小说史略〉》(1945年)、《评介鲁迅的〈古小说钩沈〉》(1938年),在客观考据的基础上评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同类书中的最好的一部,可说是权威的著作”,归纳《古小说钩沈》“有四个优点”:采集审慎、搜罗宏富、比类取断、删汰伪作。当然,发现鲁迅著作中的些许失误、漏辑及出版印刷过程中的错排,赵景深也实事求是地依据古籍善本和新发现资料提出修正或补辑,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小说丛考》全书共辑文章73篇,其中成文年份最早的是《〈四游记〉杂识》,作于1929年4月5日,也是唯一写于1930年代之前的一篇,年份最迟的系《关于〈英烈传〉的插画》,作于1957年7月。文章一般用字数千,考据精炼简明扼要,最短之《〈睡醒石〉与笑话》不足半千字。也有少量文章例证较详篇幅略长,如《中国笑话提要》《〈英烈传〉本事考证》《三宝太监西洋记》《八仙传说》《〈水浒传〉简论》《包公传说》等。《中国笑话提要》写作跨度为1936-1938年,论及十六个话题,从中土最早的两部笑话书后汉邯郸淳的《笑林》和隋侯白的《启颜录》谈起,一路梳理到周作人的《苦茶庵笑话选》,行文中插列图表十一处,或统计、或类举、或参照比较,用心费神之投入、文表相彰之明了他无二致,几近一部完备、浓缩的中国笑话文学简史,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虽然“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句,但今人通常以为,自唐代出现的有完整故事和人物的文体才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之前发端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和魏晋志怪、琐语则被视作小说之萌芽。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章节明晰条分缕析,继前述鲁迅与中国小说史专论、中国笑话文学史后,对唐传奇小说、宋平话、明清章回小说均予以考据,上自唐朝李复言《续幽怪录》,下迄清末曾孟朴《孽海花》。涉及唐朝的篇章有《李复言的〈续幽怪录〉》《剑侠传》《〈杂纂〉摘抄》;涉及宋朝的篇章有《南宋说话人四家》、《重估话本的时代》《清平山堂话本》《雨窗欹枕集》《〈青琐高议〉的重要》;涉及元朝的有篇章有《〈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后集〉与〈前七国志〉》《〈前汉书平话续集〉与〈西汉演义〉》《柴堆三国》《残唐五代史演传》;涉及明清的篇章逾五十篇,据书目大半。
对于明清小说名著考据,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中关注较多的有:《水浒传》《英烈传》《四游记》《金瓶梅词话》《三言》《二拍》《野叟曝言》等,其中涉及《水浒传》文章五篇,涉及《英烈传》三篇,可帮助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辅以相应认知,有利更深入地解读作品本身。同时,赵景深也对一些不那么出挑的小说及作者有所涉猎,譬如《〈睡醒石〉与笑话》《关于小说家屠绅》《关于〈蟫史〉》。赵景深做学问的特点之一是敷凉避炎,凡别人已走熟的路径概另辟蹊径,恰如他在书的序言中坦言:“关于《三国演义》,我只写过一篇民间传说的《柴堆三国》,关于《聊斋志异》,我就不曾谈到过。《红楼梦》我也谈得极少。并且,我力气用得最大的是同一题材的小说、戏曲的演变。”故而,《中国小说丛考》一书特色异常鲜明,足令读者从中领略到作者的聪慧睿智和治学旨趣。耐人寻味的是,他和挚友、同样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的陆澹安先生(著有《说部卮言》),独对跻身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未置一词,究竟是所见略同还是纯属巧合,个中谜团费解。
在《中国小说丛考》中,有两篇文章的研究视角很特殊,一篇是《所罗门与包拯》,另一篇是《马来文的中国小说》,这两篇文章皆跳出地域本身,从文化碰撞、融合的角度去审视考据。写《所罗门与包拯》,起因是在《佝偻集》上见到郑振铎《民间故事的巧合与转变》,文中设谜,其中一个谜是所罗门和包拯,借机发问这两个分别流传于犹太、中土的民间故事是巧合还是转变。于是,赵景深对此作了一番详考,广征博引,最后推断“二母一子”故事起源于古代印度,然后分两径传布,一路经中国汉人再传至西藏,还有一路经希腊、罗马传至犹太,殊途同源当属转变。《马来文的中国小说》作于1940年前后,专门介绍在印度尼西亚出版的马来文中国古典小说译著,列举了各种书目版本乃至书价,并指出,这些用马来文出版的中国小说是基于满足有些在印尼的华人因“时日渐久”“不能读中文,却渴想知道一点本国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之需求。著者把此篇放在全书末节,似有将其作附文之意。
赵景深一生治学勤奋、考据严谨、为人师表,对于《中国小说丛考》这样一部泽惠学业的著作,他自己只是淡淡地谦称:“决定把这本书送到社会上去。我觉得,把这书当作‘旧著的改版’,还是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者在资料上有一点用处。”洗尽铅华实乃标高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