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的文艺要书写中国精神

来源:文艺报 | 张冰  2019年03月22日08:4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其中对文艺在新时代的作用尤为重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从这四者的逻辑关系来看,无论是中国故事,还是中国声音,都是对中国精神的传递和呈现,诠释好了中国精神,中国风貌也就自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在这四个“中国”性中,中国精神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对中国精神的书写是新时代赋予文艺的历史使命。

何谓“中国精神”?

何谓“中国精神”?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因此,中国精神深植于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明,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标识。它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种中国精神,是传统与当下的结合,是时代与超时代的融聚。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他们璀璨若星,用自己的行动和诗篇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提到了屈原、文天祥等人及其诗作,作为杰出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沉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观点有着深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文艺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对现实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艺从来都不是与时代社会无关的、仅仅封闭于自足的艺术象牙塔之内的事物,它一直与后者同呼吸、共命运。《诗大序》中提出的“变风”“变雅”,讨论的也是文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事实。正因为文艺反映现实,所以才会出现一代有一代之文艺的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它们是不同时期中国精神的体现。文艺在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同样地,文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它自然也会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抓住了这个精神,也就捕捉到了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风貌和本质。因此,记录和书写当下的中国精神,是历史赋予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责任。

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诉求、理想和力量。在这个时代,集中体现了我们价值诉求和精神力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当前,对中国精神的书写,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呈现和表述。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这是对当前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中国精神的当代书写就是文艺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系列讲话中,还能够发现,新时代书写中国精神与坚持文艺人民性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就是对文学人民性的践行。

文艺人民性方向是中国传统文艺和美学精神的延续,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直接体现。先秦时期文艺理论中的“观风”思想、“采诗”制度,虽然是统治者体察民情的方式,其本身也暗示出文艺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屈原在诗中感叹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文艺人民性的生动呈现。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与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创作诉求直接相关。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自然也是作为文艺主要创作者的文人士大夫所认同的价值。在中国文化和文人传统中,一直存在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忧患情怀和责任意识。而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文艺人民性一直是体现了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属性的重要面向。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在给友人或文艺批评中提出要关注和书写工人阶级的生活与命运。例如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工人阶级……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占有自己的地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也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扎根人民。”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文艺的热切希望,到新中国领导人对文艺人民性的有力倡导,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属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实践。

社会主义文艺对中国精神的诠释,就体现在对文艺人民性的坚持上。从文艺人民性来看,这种书写的当代性有多重面向。首先,提供健康美好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除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与文化的普及,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感奋人心,提供正能量。其次,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文学艺术是人学,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都饱含对人类命运和境遇的关注和思考。当代中国精神,不是一个脱离人民生活、人民价值和观念的东西,而恰恰是人民大众内心深处的祈盼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文艺工作者需要把老百姓的愿景和理想用形象表达出来,用艺术语言传递出来。再次,对中国精神的书写,还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市场是当代文化生存的语境,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生产,需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中取得平衡。好的文艺作品,一定可以叫座又叫好,既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又能够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成为真正的文艺精品。

新时代的文艺需要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这种文艺将会是为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它所呈现的也将会是萦绕在人民大众心中的梦想和希冀,它所发掘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品质。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这样的文艺,这样的中国精神书写,可以“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