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翁贝托·埃科:流动社会纪事

来源:文学报 | [意]翁贝托·埃科  2019年03月04日09:26

这是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收录了他于《快报》所开设专栏中与当下社会密切关系的文章。这也是埃科生命中最后15年对社会万象的观察与思索,天马行空,妙趣横生,除却睿智的思考,犀利的评判,还有许多细微的自知时刻,就像是困惑时的眼睛一眨。

我们的发明真有如此之多吗?

前些日子,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则启事。由于那是一封电子邮件,所以具体的网址我并不清楚。那是一封没有署名的商业信函,其目的是宣传一种Builtin Orderly Organized Knowledge(规范的知识整理),如果我们把这几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就得到了一个缩写:BOOK,即书籍。

“无需电线,不耗电池,没有电路、开关和按钮,结构紧凑,方便携带,甚至可以在壁炉前使用。该产品由一系列标明序号的(可再生)纸张组成,每一页都包含成千上万字节的信息。另外,该产品还附带一副精美的装订保护封套,以保证内部页面的正确顺序。”

“应使用双眼浏览该产品的每一页,其中的信息会直接载入大脑。使用者可通过‘浏览’这一命令,利用手指的运动向前或向后翻阅。一种名为‘食指’的工具将帮助使用者翻到正确的页面,阅读感兴趣的内容。另外,关闭该产品时,使用者还可选择使用‘书签’标明上一次阅读的位置。”

然后,这则商业广告对这种极具创新性的产品作了其他详尽的描述,同时宣称他们还准备将另一种简写为PENCILS(铅笔)的产品投放市场。仔细想来,该启事不仅仅是一则有趣的笑话,还回答了一个令许多人忧心忡忡的问题:面对电脑的飞速发展,书籍究竟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事实上,有许多发明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发生过任何飞跃性的改变,如杯子、勺子、锤子等。菲利普·斯塔克曾尝试改变榨汁机的形状,他设计出了一个相当别致的装置,但这个新设计会让果核落入果汁杯中,而传统的榨汁机却能保证将其与果肉分离开来。前天,我在讲课时发了火,那台相当昂贵的电子设备根本没法清晰地显示图片,效果远不及以前的高射投影仪,甚至还不如更加古老的幻灯机。

在二十世纪即将落幕之际,我们不由得要扪心自问:在这整整一百年当中,我们的新发明真有如此之多吗?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几乎所有物品都是在十九世纪发明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火车(其中的蒸汽机车还是在十八世纪发明的),汽车(以及作为其发展前提的石油工业),由螺旋桨推进的蒸汽轮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摩天大楼,潜水艇,地下铁道,直流发电机,涡轮,柴油发动机,飞机(当然,怀特兄弟最具决定意义的飞行体验发生于十九世纪结束后的第三年),打字机,留声机,电话录音机,缝纫机,电冰箱,保鲜食品,巴氏杀菌奶,打火机(和香烟),耶鲁安全锁,电梯,洗衣机,电熨斗,自来水笔,橡皮擦,吸水纸,邮票,气压传送信件,抽水马桶,电铃,电风扇,吸尘器(一九〇一年),刮胡刀片,折叠床,理发椅,办公转椅,摩擦火柴和安全火柴,雨衣,拉链,别针,碳酸饮料,(带外胎、气室、钢制轮圈和链条的)自行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高架铁路,玻璃纸,赛璐珞,人造纤维以及出售上述商品的仓储式商场,等等。如果还不够,我们还可以罗列出其他许多物品,如电气照明、电话、电报、无线电、摄像和电影等。另外,巴贝奇研制出了一台每分钟做六十六次加法的计算器——从那时起,我们便已朝着电脑时代迈进了。

毫无疑问,本世纪的新发明也相当令人瞩目,如电子科学、青霉素以及其他各种延长人类生命的药物、塑料、核聚变、电视和航天技术等。但同时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如今最昂贵的自来水笔和钟表却在模仿一百年前的经典款式。另外,我在以前的专栏里也曾提到,在通讯领域最新的一场革命中,有线的互联网居然超越了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也意味着从无线电报向有线电话的一种回归(倒退)。

至于本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发明:塑料和核聚变,人们正尝试将其毁灭——因为它们正在吞噬我们的星球。要知道,进步并不等于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奋勇向前。我已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使用原先的投影仪。

说谎和假装

读者会注意到,在最近几期专栏里,我多次谈论谎言的问题,因为我在准备一场讲座,那是我上个星期一在米兰内西亚娜论坛上讲的,属于今年的“谎言和真理”系列讲座。我也谈到了文学的虚构问题。小说属于谎言吗?比如在《约婚夫妇》里,堂安保迪奥在莱科遇到了两个打手,听起来像一句谎言,因为曼佐尼很清楚,他讲的是一个虚构故事,但曼佐尼并不是故意说谎:他假装讲述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他让我们和他一起假装,就像一个手里拿着棍子的小孩假装手里拿的是一把剑,我们也假装这是真的。

当然了,虚构的文学要求封面上有“小说”这个说明,或者这个故事是由“从前……”开场,但很多小说通常是由虚假的“可信性”表述开始的。举个例子来说:“莱缪尔·格列佛先生……三年前,他住在莱得里夫的房子里,但他厌倦了那些好奇的人的拜访,他在纽瓦克附近买了一小片地……在离开莱得里夫之前,他交给了我这些笔记……我仔细看了好多遍,我得说……这些笔记里的每页纸上写的都是真事儿。实际上,写这些东西的人也是以正直诚恳著称,在莱得里夫邻居的眼中,他是典型的实诚人,这些邻居为了支持自己的某个说法,他们会说:‘这是真的,就像是格列佛说的一样。’”

我们可以在《格列佛游记》第一版的扉页上看到这些文字,你们没看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名字,他是这个虚构故事的作者,你们看到的名字是格列佛,这是他个人的真实经历。也许有的读者不会上当,因为从琉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往后,那些对真实性过于夸大的保证正是虚构的标志。但通常在一本小说里,那些想象和真实世界混合在一起,让读者晕头转向。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读者会以为小说是真的,就好像小说讲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他们认为小说人物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作为小说作者,我向你们保证,假如一本书销售了一万册,那么它什么样的读者都会遇到,从习惯于文学虚构的读者到那些野蛮的读者——他们觉得小说里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所以在木偶剧场里,有人会咒骂演加尼隆的人是个恶棍。

我记得,我的小说《傅科摆》里的人物迪奥塔莱维和他的朋友贝尔勃开了一个玩笑,这个朋友对电脑非常着迷。他在第四十五页对这个朋友说:“这个机子是存在的,但不是在‘硅胶谷’里产生的。”有个教理科的教授提醒我,“Silicon Valley”的翻译是“硅谷”。我跟他说,我很清楚电脑是用硅做成的,假如他去看第二百七十五页,他会看到当噶拉蒙特告诉贝尔勃,在《金属的故事》里要加上电脑,因为电脑是由硅做成的。这时候,贝尔勃回答说:“但硅不是一种金属,而是一种类金属。”我告诉他,第四十五页那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迪奥塔莱维说的,他有权不了解科学,也不懂英语。另一方面,很明显迪奥塔莱维在拿这个英语单词开玩笑,就好像有人把“hotdog”翻译成“热的狗”。

我的同事(他不信任人文主义学者)面带怀疑地笑了,他觉得我的解释是一个可怜的补救,想挽回一点面子。

这类读者尽管受教育程度很高,但首先他不知道小说应该从整体上来看,要把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其次他缺乏幽默感,不知道什么是玩笑,最后他无法区分作者的观点和书中人物的观点。一个这样的非人文主义学者,他不知道“假装”这个概念。

玛丽娜!玛丽娜!玛丽娜!

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你们可以体会一下这封邮件的措辞和语法):“你是我想深入了解的男人。你好。我的称号是玛丽娜,我三十岁。我看了你的介绍,我决定写给你。……你的玛丽娜。”

附件的照片简直可以媲美环球小姐,可以直接邀请到阿尔科雷别墅的奢华晚宴上。我们要问自己了:“像玛丽娜这样一位美丽的少女,怎么会在网上寻觅一段‘严肃’的关系?”那张照片可能是在网上找的(就像出现在《谜语周刊》填字游戏里那些没透露姓名的演员),在玛丽娜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能会引起萨维亚诺的兴趣。但谁知道呢,蠢人一抓一大把,我在这里也写上了玛丽娜的电子邮箱,可能会有人给她回信,期望发展一段美好的友谊,但我要说:后果自负。万娜·马尔奇的客户、那些凡事都看星座的人,还有上次大选的很多选民都可能成为这个虚拟的玛丽娜的潜在网友。

说到虚拟,很多人都知道(因为网上的回应很多),最近推特上有一个假冒我的账号,发布消息说《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去世了,而另一个账号宣布了我的死讯。尽管所有信息部门都宣布说这是谣言,但是我看到有人理解为:我的一个“真实”账号发布了一则“虚假”的消息。总之,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人有时会变成瞎子,我希望卡萨雷乔(好像他认为网上出现的事情都是真的)能和玛丽娜联系一下,他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对于那些告诫孩子们不要轻信网络的老师,你们可以让他们上鉴别的网站,这里列举了许多识别网上谣言的办法(幸运的是,网络里除了有虚假的东西,还会提供揭穿骗局的方法,只要学会如何甄别就好了)。

但网上这些蛊惑人心的东西还是祸害了一些人,上个星期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消息说,在罗马有一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他住在一栋楼的九层,他骑在阳台的护栏上,拿着一把刀对着自己的肚子,威胁说要自杀。这时候,亲戚朋友、警察和消防员都拿着气垫站在楼下,却没办法让他放弃轻生的念头。直到后来这个小伙子说,他要参加一场真人秀,还要坐一辆加长轿车去。那些警察想起附近恰好有一辆加长轿车,是前一天做广告用过的,就让人把那辆车开了过来,小伙子这才从阳台上下来。

这件事要说明什么呢?唯一“真实”的、能让一个人放弃轻生念头的办法,就是许给他一个虚拟的现实。那个小伙子精神是有问题,但这也不能让我们觉得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相信真人秀的人(就是那些会给玛丽娜回信的人,他们可能会通过心理疾病测试,但他们会相信网上说的类似这样的信息:袭击“双子塔”的人是小布什或犹太人),因此虚拟的问题(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不仅仅是病人的问题,也是健康人的问题。

(《帕佩撒旦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意]翁贝托·埃科/著,李婧敬 陈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