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笔”之后,如何续写我们的文化自信
书法,是我们的文化乡愁。
这一次,国人千里迢迢去日本,不是单纯的买买买,而是去看看看,去东京看颜真卿,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怀素的《自叙帖》,李公麟的《五马图》……历时一个多月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览2月24日落幕,据携程旅游专家估算,去看展览的中国游客超5万人。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彰显着民族品格和民族特征。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熊秉明称书法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林语堂说:“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字体与风格的演进与中国历史的演进相同步: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3000年的辉煌,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学勤说去年刚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是“我的国家与民族的争气书”。
从历史的角度看,硬笔代替了毛笔,键盘又代替了硬笔,中国书法在演进的过程中,正在完成它的时代转身——从历史的“工具”向当代的“审美”转型,由文学表达的“手段”向艺术表现的“目的”转变。
当此之际,这场在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举行的书法大展,再次唤起我们对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书法”的思考。这从笔者“微信圈里的风波”可见一斑:有人打“飞的”去东京看展,欢呼雀跃,大呼过瘾;有人吐槽展览开发的文创产品,一款点心的包装盒上完整截取了《祭侄文稿》中“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一段,难道是准备送给自己最“恨”的人吗?有人质疑特展的主题,认为将颜真卿书法的历史地位提到王羲之之上是“忽悠”;有人感慨书法传统被误读、误解,从某种意义而言,当代书法已成为极少数艺术家的工作;有人指出近年来书法博士、硕士生培养人数逐年增多,但我们恰恰忽视了书法最基础最关键的幼儿训练,耽误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书法的阶段……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当今世界文化不断碰撞,传承书法意味着传承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因此,书法不应是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逆锋落笔、藏头蓄势、欲右先左、远笔行留、收笔护尾……真正深入传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必能催生出大师和经典。
书法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盼——书法有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