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90卷《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整理出版,6万多件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 最早“国家档案”揭秘西汉军工

来源:文汇报 | 韩宏  2019年01月21日08:30

出土的有文字骨签。90卷《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堪称目前国内考古学研究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考古人员在考古一线发掘。(均资料照片)

经过30多年整理研究,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西汉未央宫的一批骨签资料,被汇集为《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已由中华书局出版,6万多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这部解密“中国首批国家微缩宫廷档案”的巨著由90卷8开本组成,堪称目前国内考古学研究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与李毓芳、刘瑞三位研究员分任该书正副主编。以该所名义编著的这一巨著收录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号遗址(即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64305件骨签,其中刻字骨签57644件。这批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宫廷档案”,收藏骨签的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国家级档案建筑遗址。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8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首次公开亮相。该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介绍:“这批骨签以动物骨骼制作而成,其中以牛骨为原料的占绝大多数。从刻字内容来看,可分两种:一种是物品代号、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另一种是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及其相关各级官吏、工匠之名。从骨签刻文纪年来看,推测其时代上限应在文帝‘前元’以后,下限应当在西汉晚期。”

刘庆柱表示,该书对骨签刻字内容所涉及年代学、古文字学、职官制度、汉代手工业史、兵器史、档案史、书法史、“国家通用文字”使用与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简化字

1955年,我国推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次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我们就有了简化字。”李毓芳向记者介绍,这批骨签中发现了大量简化字。“粗略统计有几十个简化字,如‘宁’‘兽’‘万’‘与’‘杂’‘洁’‘麦’等。这说明我们进行简化字改革是有根据的。”

刘庆柱认为:“通行文字怎么简单怎么写,但它们是什么样子,以前没有留下来,我们不清楚。刻在碑上、石头上的大多是书法家写的,而这批刻在骨头上的近46万字都是类似于档案、文书的东西,就是老百姓平常用的字,基本上与现在一样,说明2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定型了。”

骨签应属西汉皇室遗物

近日,记者随李毓芳实地踏访当年出土骨签的未央宫第3号遗址。

这是一座封闭式大型院落建筑遗址,位于西汉皇宫——未央宫西部偏北,第1号遗址(推测为未央宫的大朝正殿—前殿遗址)以西880米处,西距西宫墙105米。长方形的遗址四周夯筑着院墙,南北两排房屋排列整齐,东西居中的地方,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渠将整个院落“一分为二”。经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这里是中央官署遗址。

发掘现场已被填埋,地面进行了1∶1的复原展示。李毓芳说:“这就是中央官署建筑遗址,骨签就出在墙根下,东西两个院落都有,但西院出土少,东院多。除骨签外,还出土上千件建筑材料、生产工具、兵器等遗物。”

发掘出土的骨签完整的长5.1至7.4厘米,宽1.3至3.8厘米,厚0.2至0.6厘米。从所刻的文字内容来看,大体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弓、弩、箭、镞等兵器和器物的编号,一般一行字,每行少的一个字,多的十几个字。

“骨签就是国家档案。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发现了中国宫廷的微缩档案,是用小刀刻的,最多的6行刻了44个字。”李毓芳说,“这些骨签是被中央政府有意收藏的档案材料,不是器物的‘标签’或‘标牌’。大量骨签应该是西汉王朝中央政府备查的重要文字资料,属于中央档案。从文字内容看,它一方面便于中央主管部门掌握各地有关工官和中央某些属官向中央‘供进之器’情况,另一方面作为质量跟踪的凭证。”

李毓芳说:“远处高台建筑群是前殿遗址,有三个大殿,那是刘邦的办公大楼,西汉皇帝都在那里办公。根据这个位置,我们判断这批骨签应该属于西汉皇室的遗物。

这里曾经“守卫森严”

在院子四周和房门口附近出土了589件武器类遗物,只有17件出土于房屋内,绝大多数出自院内和院墙外,证明当时这里“守卫森严”。据介绍,西汉时代的工官是管理手工业的官署,工官产品主要是供皇室、政府和军队使用,主要产品是兵器。该遗址出土的大量骨签应是设在地方的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缴各种产品的记录。

“根据刻字内容与保存情况推断,这批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档案,它是皇家直接用的,又是军事档案。用现在的话说,最先进的工业在国防工办,这批骨签就是当时的国防工办的档案,或者说是国家军工生产档案。它们在房子里基本上是分类摆放、按时间划分,符合现在档案的管理方式。”刘庆柱说。

专家访谈

为何用骨签刻文而非竹木简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就《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的出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记者:如何从“职官制”角度认识这批骨签出土的意义?

刘庆柱:文物不是因“物”而是因“文”重要。官吏怎么管理?史书有“职官制”提供信息。汉代“百官公卿表”记载到部级,但其中没有基层官吏,而管理社会的基层官吏,大量是县级以下的官员和一般办事员,对这些人怎么管理,以前不知道,史书也不记载。这批汉代微缩宫廷档案主要记的恰恰就是县级以下的官吏,我们复原后才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最基层的官吏是乡一级,村一级没有官员。

这是一批珍贵资料,一个是量大,时间准确;再一个,我们今天是从历史发展来的,这批东西就能证明。此外,骨签还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军事学,以及工业、军工生产管理、国家安全问题等许多方面。

记者:西汉有竹木简,为什么这批档案用骨签?

刘庆柱:这就是为什么把它称作档案的重要之处。所有的档案,古代与现在的要求是一样的:第一是用的、备查的;第二,书写材料要结实,要易于保存、长期使用;第三,体积要小,体积越小可存放的量越多。

这批骨签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分门别类存放,遗址出土骨签刻文内容不一样,有的集中为“河南工官”,有的集中为“南阳工官”;二是收藏时间长,从骨签刻文年号看,它延续了100多年;三是骨签刻文类似“微雕”,用最小体积储存了最大信息量;四是骨签质地坚硬,与竹木简相比,更能满足长期保存的需要。它用坚硬的动物骨头刻文,虽然书写困难得多,但形制基本相同,都是长条形骨片,大小相近;五是骨签放置的房屋和院落,防卫特别森严。正因为骨签的这些特点,皇室选择它作为宫廷档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