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潜入生活是写出精品力作的根本 ——中国工业企业题材报告文学现状

来源:文艺报 | 赵晏彪  2018年12月28日07:49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报告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篇章,有呼唤尊重科学知识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抗日战争》这种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反映重大工程建设的作品《走出地球村》等,可以说,凡是重大事件几乎都有人写到了。惟一缺憾的是,对改革开放40年的这场工业革命,缺少一部立体的、总结性的著作。

穿越40年的时光隧道,工业企业题材报告文学正步入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伟大时代应该出现伟大的作品。改革开放40年最主要的精神动力就是创新。报告文学在这样的伟大时代里,是使命文学、担当文学,更是与企业命运、国家命运、人民命运共繁荣、共发展的文学,是波澜壮阔时代巨变的呈现,是纷纭复杂的世情人心的描述。

工业企业报告文学在当下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别作用。

工业企业报告文学要突破“不好出版,不好发行”的局面,作家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要有深入细致开掘的钻劲儿,才能找到最有表现价值的角度,才能找到最能展示社会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切口。这就需要作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访、深入生活一线,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同时,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面对大量的现实材料、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应该像匠人那样,以真实的素材、艺术的方法雕琢作品。要懂得取舍、剪裁,既要表现其真实性的一面,又要体现其艺术魅力,使作品得以高于生活的方式呈现。

当下某些作者,以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体验生活,将材料统统拿走了事,既不潜入生活的深水区,又无感人的文笔,作品呈现不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丰富。那些不为生活所动的作家,只能说还浮在生活的表面,缺少大格调、大情怀、大气魄,他轻慢了生活,生活也会反过来轻慢他的作品,这就是作家写作的辩证法。

独特的题材可以成就文学作品的高度,形成诱惑力和感召力。读者对工业企业或许了解一些,但大多数人不熟悉,如航天、石油化工,这样的题材具有诱惑力,如果将其植入报告文学中会产生难得一遇的新鲜感和可读性。无论是普通的工人还是企业家,都首先是人,作家的笔触要充满对写作对象的热爱、激情和渴望,这样才能写出有激情的作品。

工业企业报告文学要想成为“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作品,必须从人性的角度抒发情感。很多文学作品,往往是写人情,写家长里短,写所谓的“伟大业绩”,但极少触及写作对象的灵魂深处,导致作品读来平平,没有深刻的感受。

当下的作家不乏发表作品的阵地,报纸杂志特别是网络足以让作品“横行天下”,作家也不缺乏想象力,坐在书斋里海阔天空,作家同样也不缺乏“生活原型”。那么当下的作家还缺乏什么呢?缺少付出,应该潜入到生活中、人民群众中体验真实的生活,让自己的作品拥有纯净温暖的情怀。

一位经历了改革全过程的企业家曾经这样说:“改革之路的艰难过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去详细记录。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对这段历史进程中的诸多波折,有少数人一知半解,大多数并不清楚。而作家们,年长一些的,写这样的大题材已力不从心;年轻一些的,没有经历过这段浩浩荡荡的历史无从下手;即使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作家,因不懂企业、不懂经济,难以驾驭工业题材而怯步。我多么希望看到一部以现代人的视角切入,但又将中国改革开放放在历史和世界的大背景下,描写、抒写这个时代,抒写那些为中国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勇气、青春乃至生命,特别是当下仍然活跃在新时代前进路上的企业家。”

这位企业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命题,我们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这份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报告文学的功能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弘扬人间正气的一首大歌,鞭挞腐败与丑陋人性的一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