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丛刊》毛边本

来源:文汇报 | 陈子善  2018年12月24日07:46

《文艺丛刊》毛边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丛刊”是个独特的存在。“丛刊”既不同于作品单行本,也不同于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即杂志,如周刊、旬刊、月刊等等。近年来,已有文学史研究者专门关注“丛刊现象”,姜德明先生还出版了《丛刊识小》(2013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对他所收藏的从1920年至40年代出版的66种新文学丛刊逐一点评。

《文艺丛刊》是1947-1948年间在上海出版的—种新文学丛刊。1947年10月创办,先为每月一集,第四集起不定期,已知至1948年7月出版了第六集。据说还有第七集,但至今未见。

《文艺丛刊》由范泉(1916-2000)主编。他是作家、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尤以主编《文艺春秋》杂志和主持永祥印书馆,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文艺丛刊》是范泉主编的第二种新文学丛刊,也是他1949年前所编的最后一种文学刊物。

范泉主编的第一种新文学丛刊是《文艺春秋》丛刊,1944年10月10日创办于上海。当时上海还在日伪统治中,选择这个日子创刊,无疑具有象征意义,而之所以采用“丛刊”的形式,是因为可以避免向日伪当局登记。《文艺春秋》丛刊共出五辑,每辑有一个辑名,即《两年》《星花》《春雷》《朝雾》《黎明》,也都可理解为有所寄托。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文艺春秋》丛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改为文学月刊继续出版,直至1949年4月被迫终刊。

据钦鸿编的《范泉生平年表》记载,范泉再办《文艺丛刊》,应该出自同样的考虑。《文艺春秋》月刊用稿送审时常被国民党当局删改,为了避免检查,范泉又与孔另境、何家槐等作家合资创办“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艺丛刊》。《文艺丛刊》沿用了《文艺春秋》丛刊的做法,每集有一个具体的集名,六集集名依次为《脚印》《呼唤》《边地》《雪花》《人间》《残夜》。所以,如果完整转录丛刊每集刊名,应称为“《文艺丛刊》第一集《脚印》”,依次类推。这是范泉主编新文学丛刊的一个特色,每集集名都为一个别有意味的两字词组,而且都选自当期丛刊中的作品题目,如丛刊第一集《脚印》,就选自该期中钟敬文的新诗《脚印》作为集名;第二集《呼唤》,就选自该期中丰村的短篇小说《呼唤》作为集名等等。即此一端,也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以范泉在当时海上文坛的号召力,《文艺丛刊》当然是名家荟萃,先后为之撰稿的有茅盾、巴金、许杰、钟敬文、戴望舒、臧克家、李广田、艾芜、王西彦、徐迟、刘北汜等,而作插图的则为刘岘、刃锋、黄永玉等版画家。因此,丛刊虽然篇幅只有薄薄32页,却创作和评论并重,散文、新诗和小说应有尽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艺丛刊》还是毛边本。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毛边杂志并不稀见,如《洪水》《幻洲》等都有毛边本,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边的新文学刊物就不多见了,到了40年代更几乎绝迹。《文艺丛刊》又印行毛边本,不能不令人惊喜,也许由于篇幅短小,便于印毛边本吧?因为此举,《文艺丛刊》成了新文学毛边杂志的殿军。毛边文学杂志的再次出现,则要等到十年后《诗刊》创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