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准备好适应新媒介生态的评论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马李文博  2018年12月21日11:13

“网络时代新媒介生态下的文艺批评是一些短的、碎的、即席的东西,但有的是很有思想和深度的,语言也和传统的文艺批评不一样,连生活方式都不一样,那么对这些东西怎么去抓住它评价它,怎么样把它纳入到我们的方式和体系里面来? ”12月15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主办,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文学院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指出,当前文艺评论工作的组织开展和管理方式要积极适应新的评论生态。

新媒介评论的热乎劲儿和数字化

首先要理解目前新媒介评论的特点和价值。在目的是扩大关注度的娱评和传统的学理性评论之外,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提出另一种评论,即赏评。杜学文说:“赏评有欣赏的意思,也有打赏的意思,很可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它的现场感、即时性是非常突出的。我现在觉得好,马上就给作品打赏、点赞,或者发表言论,所以赏评也特别敏感。那么我们就应该研究,为什么观众在这个地方要表示一个态度,这就能够及时反映出创作中规律性的东西。 ”杜学文认为,这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对评论的认知。我们过去的习惯是作品要出版或者发表之后,评论家研究、写出文章,然后再交报刊社发表,这个周期过程相对是比较长的。理性思考从酝酿到发酵,距离欣赏者的即时反应可能已经比较远了。现在作品在第一时间面世的时候,欣赏者在第一时间欣赏的时候,对作品的评价就出现了。杜学文强调,理评只有关注欣赏者即时反应的审美价值,关注观众被打动的瞬间,和大众的联系才能更加紧密。娱评、赏评则应该增强思想性。

“我最怕被拉到西安的影迷社区和他们讨论电影,他们都是发烧友,对一个细节比如什么颜色的汽车在影片中出现了多少次都有统计,让人觉得他们是在收藏电影,我们根本无法企及。 ”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这样谈到影迷群体的“小癖好”让他难以应付。说明影迷从细节入手所进行的评论对电影研究者的话语权构成了极大挑战。影迷的评论往往含有鲜明的社交“表情” ,粉丝、公众号的评论则有商业诉求,不过现在的受众读解网络“表情”的能力也在提高。通过对影迷社区、电影类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统计研究,张阿利认为,例如发弹幕等新媒介的即时互动功能,不光是一种受众和被传播的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而且是在受众之间以及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多维视角的互动。

张阿利更看重的是大数据支持的评论形态,他已经开始发布几百字的电影短评,并观察每则的阅读量、跟进的讨论。“马上看到评论的阅读量,有多少人在点赞、评论,有数据的同步增长。这就使得我们的评论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把过去的那种感觉性的、理论思维性的评论,变成了现代评论中的数理性表述,是可再现性的东西。 ”

专业评论家要突破框架

“第五代”电影导演、摄影师梁明观察到,虽然地铁有时候很挤,乘客们都快贴在一起了,但是都在拿着手机看短评。为什么通过几百字的评论对一部电影就了解了?说明受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了,有许多人从读原文的“框框”中解放出来,接受的信息也更加浓缩、准确而且更有意思了,因为受众都很关注脑海中的收获。梁明还列举了付费类知识分享APP和听书APP,来从愉悦程度上说明知识转化的不同方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德祥提到,他所关注的几个新媒体评论人,和传统评论写作的“套路”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评论从来没有框框、视野非常开阔,总是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作品。并且他们的见解锐利,例如针对商业大片思考其叙述中华民族历史的方式。相反,有的专业评论家总是从专业出发,忘记了任何艺术都是聚焦人的,忘记了关心老百姓最关注什么。

理论框架如果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就没有必要奉循下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裴亚莉认为,电影的创作、批评还是理论,都应该回应当下生活内容和样态。所有在今天生产的成功的电影、评论,都应该是对于当下充满了新媒体特征和后人类特征的生活内容的“折射” ,应该是对在生活中有重大而且广泛影响的生活内容的回应。如果不是这样,所谓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文化的潮流,在越显著的成就之下就有越严重的遮蔽,造成部分作品无法被恰当地阐释解读。裴亚莉指出上世纪80年代有着电影的生态的丰富性,有一些评论却因为更为关注形式语言的探索忽视了对于生活真实的书写的关注, 90年代备受青睐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有着科学性,却导致了电影创作、批评和理论建设对活跃的社会现实的忽视。

新媒体之外的讨论对于电影的舆论风向影响已经很有限。许多专家都谈到传统范式的学术文章,并认为作为科研成果它有其用处,它也有忠实读者和特有的辐射层面,但是学者不应该只会或只愿意写这种篇幅和范式的文章,因为学术刊物发表的标准已经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新文艺新生态的新批评

批评者所要适应的标准、手段是由文艺工作的生态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

文艺生态也反映在评论的形态上,比如,同样是“全民讨论电影” ,改革开放初期的形态相对简单。据评论家边国立回忆,上世纪80年代,高峰时期全国各种类型的群众影评组织达到2万个以上,发表大众点评文章的电影报刊林立,有一年度的全国影评大赛参加者竟达300万人。彼时活动的历史使命是用电影思维冲击虚假之风和提升群众自身素质。到了新媒体时代,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参与评论,仅仅从人数、影评群落数量都早已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而目前更为复杂多元的评论态势还是由于文艺生态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和互联网上的利益相关方的增多。

“过去一年有多少部电影是国家财政支持、有国家行政和事业编制的人员生产的呢?曲艺、杂技行业里更多是新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生产创作的,说明文艺创作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以及青年消费群体出现后,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夏潮认为,当前的文艺创作生产出现的新情况包括长期没有被纳入到文艺工作对象的视野当中的大量的企业家和千千万万的从业人员。并且,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法律的规制都已进入文艺工作的方式、手段和机制中。而随着文艺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媒介的生态也随之变化:体制机制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文艺生产从业者的身份新,新的文艺聚落大量出现,新的文艺形态如网剧出现。据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彭文祥研究,网络文艺是受网络技术、新媒体和社会变迁作用与影响的,它仍处在变化发展之中。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最终会走向新常态,缔结新的“共名” 。

评论者的介入,根本还是在新文艺新生态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准则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戴清认为,媒介融合生态下现实题材创作不断丰盛与强势回归,文艺评论有着更丰富的表达空间。近年对现实题材剧集的评论成果中,对刑侦涉案剧的发展与子类型的发育、军旅剧创作存在的模式化不足、行业剧都市情感剧对社会问题的回避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对艺术提炼与转化的叙事层面思考有多角度的分析;在精神内涵与审美风格上对现实主义原则加以深度反思与总结,在人物的塑造和相互关系的把握上,还有真善美的协调失衡等问题上的展开和深化,都大大拓展了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学理思考,也进一步开掘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理论深刻性与丰富性。这些可贵的探索提供了基于学术研究的丰富素材和可拓展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