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了更美好的童年

来源:文学报 | 黄江苏  2018年12月16日12:12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分子,中国的儿童文学一直与中华文化体系的其他门类相互连通、共鸣共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新时期的破冰迎春,上世纪80年代的“方法热”“文化热”,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与消费文化,以及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重新定义本土化等一系列风潮热点,都会在儿童文学领域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同时,中国儿童文学自身便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河”,在四十年里激荡澎湃。

方卫平教授的新著《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像一幅画卷,带领读者尽览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气象更替。这里有作家的群体复出与代际接力,有学术会议的运筹帷幄与学者的理论勾画,有文学刊物的方向引导及读者的反馈争鸣,有文学奖项的有力认证与推向经典。在这条“巨流河”里,不仅作品的题材、风格、技巧、内涵、态度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中发生流变,文学的种类和样式也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和加增。

当然,这本书所描绘的不仅是宏阔,还有着细部的精致与宛转。在讲述历史的大轮廓时常有生动的小细节。譬如书中讲任溶溶的复出,就特意写了一笔,他在食堂里对来访的班马说起在学意大利文,表情和语气是“兴致勃勃”的。这不由得让人感慨,一方面,环境在困厄人,但另一方面,人却又有环境所困不住的生命热情。一旦转机出现,那些因着不变的生命热情而努力不辍的人,会率先获得机遇的垂青。

在四万字的篇幅内,《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将急速行进的历史讲述得纲举目张、条分缕析,要言不烦,举重若轻,资料翔实,在尽可能精简的文字里,让读者迅捷地获得最重要、最准确的信息,这种效果的达成,与作者兼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的有利条件是分不开的。在这部著作中,方卫平讲述了很多参与这段历史谱写的名字,涵盖了作家、翻译家、理论家、编辑、出版家、插画家等多个群体,这其中自然也应该有他自己。他的学术历程几乎与中国儿童文学这四十年的发展同步而行,当代儿童文学在艺术与思想上的探索与争鸣,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交流,面向社会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推广等方面,都有他参与的身影。正因如此,他才能对大局了然于心,对局部点评谈言微中,将四十年的历史写得点染有致,气韵贯通。也正是基于此,他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同情之理解,无论是对艺术的辉煌、偏至与危机,都能作出渊源有自的解释和思考。在历史现场的介入感和触摸感,让他的文字独具细节观照和感情温度。而这部作品,既面向程度不等的广大读者,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一个人的文学史”,它带着方卫平独有的观察,严谨的查考,理性、凝炼、畅达、雅致的笔调,填补了他学术领地的留白。

掩卷长思,读者会为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的历史长河感叹,它历经险阻,生生不息,携带着时代与社会丰富的信息,在干扰和诱惑中探寻艺术的正道。读者也会对参与这段历史的人们心生敬意。他们机缘各异,却同样把生命交织或奉献在这段历史里,为中国儿童文学增添了光辉。对于历史讲述者、这本书的作者方卫平,我们也由衷地心生感谢,一个人与一个学科的美妙相伴,在学术史上并不多见。最终,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是这段历史、这个群体、这些学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更美好的童年。就像在《结语》里,方卫平写道:“我们关切的不只是它的历史和现状,也是它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是儿童文学如何才能塑造、给予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童年。”这是他念兹在兹的学术根本点,也是他实现人文学者的精神关怀的独特路径。一个人只有获得对终极意义的清楚体认,才能在纷纭万象中保持坚强定力,我想这是方卫平一直保持着学术品格而不坠的内因。

我曾感动于《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母亲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若非他们对童年的呵护,小豆豆的人生将难以想象。我也曾感动于卢梭的《爱弥儿》,他为这个假想中的学生倾尽心力,同时也向全世界讲述童年教育的奥秘,他对人类童年的心血倾注,感动和影响了大哲学家康德,也造福了不同时空里的无数人们。书里书外的每个人,都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童年而努力,正如书中最后所说:“我们今天选择把童年带向何处,最终,童年也将把我们所有人带向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