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实在的分量 人民的情怀

来源:文艺报 | 忽培元  2018年12月14日06:41

研究路遥本身体现了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关于文艺的《讲话》中最重要的精神,即文学艺术要担当起时代重任,塑造时代英雄。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树立雄心壮志,肩负起时代使命与责任。路遥在改革开放中,用自己的作品和他的创造,呕心沥血的牺牲奉献,为我们打造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好作品——《平凡的世界》。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回过头看《平凡的世界》,其艺术上也有粗糙的地方,但它毕竟属于一个时期的经典。更确切地讲,它是属于时代的,作家和时代同步,即属于永恒。因为他完成了一个作家在这个时代顶天立地的个体劳作,就像陕北老百姓从山上背着颗子回来了,一年劳动的成果,不管背的是豆子也好、谷子也好、糜子也好,那是真颗子,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跟路遥很熟,是延大校友,也是好友。他最后把三本自存的签名本精装《平凡的世界》留给我了。我对他很了解,路遥不是一个从一开始拿起笔就想成为作家的人,远远不是。路遥是一个想当干部的人,想成为改造和引导推动时代变革的人,他是有大想法大情怀的。所以他的胸襟、眼界和思路都较一般作家开阔,思考也更深刻。但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他筛选到了文学的领域,作家的行列。换句话说,只剩下这一条路了,他义无反顾,非走不可。怎么办?路遥是一个务实而智慧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全身心地放在文学创作上。所以他首先完成的不是文学的积累,而是思想的积累,是对这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和责任心的聚集,这是路遥和一些作家不一样的重要前提。当然还有我们陕西作家的传统。比如说老一辈的作家,柯仲平、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魏钢焰等,更有柳青,他们首先是革命家,是战士、共产党员,到延安参加革命,然后才拿起笔写作,成为作家的。比如杜鹏程,把他分配在边区师范学习,完了让他当教师,后又当了随军记者,在这个时候拿起笔,他首先是革命者、战士,然后进入文学领域耕耘。所以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怀都非同寻常,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关注的问题和格局不一样,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心里的标杆也不一样的。我一次跟路遥开玩笑讲,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写小说吗?他说我是想当省长,竞选省长,治理一个省,田福军就是他当时的那种理想的化身。所以文化大革命中,上初中他也参加了运动,因为他有对真善美的选择和把握,有独立思想,他是保守派,他把县委书记藏起来保护。《惊心动魄的一幕》实际上是他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批判会以后,他把县委书记偷着藏起来。所以路遥是这样的人,弥漫在他作品里边的东西,不是小情小调,也不是精雕细刻的一幅画,是一种社会大历史的画面,视野开阔,不是一个普通农民、农村青年所能够完成的思考。 第三点,为什么他逆潮流而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路遥也和我谈过,说他这个时候非常难,《人生》完成以后他有一种危机感,好多作家都写出了有影响的长篇,他很紧张,他说每次写长文章都很紧张,怕完不成。最后为什么他选择了现实主义,我认为这是他的生活和积累决定的。他的人生令他具备这样的特质,而不是他的刻意选择,是自然形成的。包括他厚重深刻的艺术风格,也是如此。因为陕北的山就是貌似质朴,但厚重深刻。现在看《平凡的世界》,跟陕北的山是一回事。表面看,它都是黄土山,没有什么稀奇,一看平凡得很,也不峻拔,没有哪个地方爬不上去。只要上了一座山,每个山都可以转到。路遥的作品就是这样。但是仔细看,在黄土下面掩盖的岩石,非常坚硬、厚重。这是陕北的山,表面上平凡、柔和,内在像钢铁,有时候修路一破开,露出来了,这就是陕北的山,典型环境的特点。因此造就了路遥的艺术形象,就是这么一种表面朴素平凡,内在坚硬、分量很重,路遥有一句话说,金盆打烂了,分量还在。就体现了他自己要这种实在的分量,哪怕打烂了,仍然值钱。比瓷盆子还要值钱。他的作品之所以现在还能打动人,正在于耐读。第四点,他的真实性其中包含着人民情怀与对土地情感,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热爱。这些组成了他永恒的被人热爱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