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根植本土的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 ——徐州文学现象的背后

来源:文艺报 | 高璐  2018年12月10日08:37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五省通衢之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丰赡的汉文化滋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自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籍作家在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中,频频折桂,成绩傲人。尤其是近年来,徐州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热潮,展现了新的气质,体现了新的风貌,形成了令人称道的“徐州文学现象”。

既为现象,必有其因。所谓成就,绝非一日之功。对于徐州的文学现象,有人总结了三个特点,即徐州作家老少同堂竞技、各文学门类齐头并进以及它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汉风意义。的确,在徐州作家群体中,资历较深的如赵本夫、周梅森等人,他们的写作引领了一个时代徐州文坛的发展,并且笔耕不辍,仍有佳作陆续问世。近年来,徐州涌现的“70后”作家中,小说作家叶炜、儿童文学作家龚房芳、网络文学作家骁骑校等人均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作力,成为徐州文坛的中坚力量。不惟如此,徐州的文学类型丰富多彩,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以及新起的网络文学应有尽有。在小说领域,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各有涉及,散文、诗歌获奖频频,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网络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徐州丰厚的汉文化的历史积淀,使得徐州的文学浸染上其特有的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这是徐州地域文学的特色,也是徐州文学现象区别于江苏省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汉文化底色、煤炭城市特色、刚柔相济的创作风格成为徐州文学现象的重要内涵。

徐州作家兼备多种文体,显示出独特性。在小说创作方面,从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赵本夫到50年代出生的周梅森,从60年代出生的张新科到70年代末出生的叶炜等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梯队。赵本夫是一位创作产量颇丰的作家,他的“地母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以历史记忆的追问这一视角,对历史、记忆中的土地以及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通过土地来反思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进程;新作长篇《天漏邑》在文学界收获了不俗的反响。周梅森因政治题材小说一举成名,《人民的名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我主沉浮》等,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在创作政治题材小说之前,周梅森还曾创作了许多乡土小说。张新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向雨花台烈士致敬。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用“新乡土”写作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他笔下的苏北鲁南,以及突出表现苏北是一块“福地”的创作理念;此外,叶炜的首部动物题材小说《狼王》也于今年面向广大读者,展示其题材创作的多样性。除此以外,杨刚良的《大爆临界》、刘东衢的《黑河的孩子》、白丁的《妹妹的上海之行》、曾宪涛的《遇事打这个号码》等作品,均引发一定关注。这些不断涌现的、势头强劲的新锐小说作家,为徐州小说创作队伍增添光彩。

在诗歌创作方面,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徐州诗歌创作者中,以王辽生、程乐坤为代表。王辽生的《雪花》《黑蝴蝶》,程乐坤的《春神的诉辞》《秋赠》《红指甲·黑胡须》等诗集广为流传。进入新时期以后,徐州诗坛涌现出了丁可、陈广德、日月兰、昊允锋、周长风、周勤、谢冰清、郁舟、海舒、于琦等诗人,在现代诗歌领域做出了贡献。其中,日月兰的诗集《收割青春》、郁舟的诗集《生命里的温柔部分》、海舒的诗集《流浪的太阳》以及于琦的诗集《玻璃风铃》较为著名。当下的徐州诗坛又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代表诗人有西川、胡弦、丁可等。西川的代表诗集有《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深浅》等,他于收放自如中展现了别样的诗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胡弦的代表作品《沙漏》“是对现实、历史、时间的深刻体验,赋予了诗作疼痛和悲悯的气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经验融入,又使文本情感背后的理性成色显影,体现出可贵的‘思’之力量”。乡村诗人丁可“始终在土地上行走、耕耘、歌吟,他用丰沛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田园、庄稼和乡民的爱与忧思”。

在其他文体方面,新世纪以前的散文家中,以张成珠的“望海楼”系列散文为主要代表。新世纪以来,徐州涌现的散文作家中,朱群英的《能不忆江南》、周淑娟的《纵横红楼》《宝钗的丘壑》《黛玉的峥嵘》《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王建的《走过最遥远的风景》均从不同方向显示了各自的散文创作实力。

徐州的儿童文学愈发成熟,龚房芳的《小猫不吃鱼》《星星点点》《瓢虫夫人的下午茶》《如果一只獾遇到另一只獾》等诸多儿童文学代表作中,《如果一只獾遇到另一只獾》“情感饱满而叙事克制,想象自由而结构精巧,生趣盎然而文字优雅,以丰富的灵感和细腻的体恤,呈现出一个澄澈天真的儿童世界”。此外,徐州儿童文学创作者中,伊尹的作品也逐渐步入佳境,获得读者喜爱。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文学现象。许多网络热播剧、热映电影,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徐州在网络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骁骑校的《匹夫的逆袭》“以纯熟的类型小说技巧,将悬疑、动作、探案等题材与元素交错融合,故事节奏的把控张弛有序,叙事画面具有充分的电影镜头感和风格调性。其‘反抗’和‘不平则鸣’的主题,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此外,血文、忘语、烈火滔滔、石章鱼等网络作家也引起网络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徐州对纪实文学也格外关注。陈恒礼的《中国淘宝第一村》以敏锐的目光,描述了沙集镇农民利用互联网媒介成为“中国淘宝第一村”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思维创新,体现了报告文学关注现实、表现时代的优秀品格。肖俊志的《主人——来自徐州下水道四班的报告》,李风宇、刘振坤、孙梦的《一城青山半城湖:老工业基地振兴徐州样本的十年观察》,叶炜的长篇纪实文学《样板:马庄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以不同地区为样本,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变迁。

当前徐州各文学门类齐头并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作家队伍中,新生代作家(主要指“80后”、“90后”)还没有形成声势;徐州的地域文学创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没有形成鲜明的文学风格。这些都有待于徐州作家继续努力。

不论如何,当下的徐州文学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根植徐州文脉,创作出具有汉风特色、本土韵味的作品,是当下也是未来徐州文学的主要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