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

来源:文艺报 | 李晓东 贺福中  2018年12月05日09:02

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内容的选取和传播的视角。要从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阐释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古文明中,唯一从未曾中断的文明传统。八千年历史长河里,古圣先贤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直至今日,虽然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等现代化浪潮冲击洗礼,依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并将继续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然而,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受众,“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固然伟大,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播接受面临巨大挑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当今时代进入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所产生发展的农业时代差别巨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差异,人们生活水平和方式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和接受心理的日新月异,都使传统优秀文化在当前的传播中,面临巨大困难。

一是语言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虽然古代经典的“今注”“今译”“全译”等白话文本已汗牛充栋,但翻译成白话和本来的文言原文,在信息传递、情感表达、语境营造等方面,都会产生明显不同,更何况由于今译者水平有限,错译、漏译等现象时有出现。二是传统经典诞生于特定时代,距今长者3000多年,最短也有近200年,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预设接受对象等,都对经典的传播有着具体而明显的影响。中国文论讲“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古今环境现实的根本差异,使今天的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想法,必然会产生接受障碍。三是人们的现实需求更加直接,传统文化的实用性不足,影响了接受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工作选择、发展机会更加自由多样,但同时也使工作、生活压力空前增长,经营、管理、财经,甚至“成功学”方面的图书,受到更多青睐,因为可以产生更直接的助力。相对而言,传统经典离现实生活较远,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四是传统文化被“鸡汤段子”所淹没。在电视,特别是微信等新兴媒介的传播下,鸡汤段子被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里,一个新现象是,引一两句古人的话,加以鸡汤式阐释,成为行之有效的模式,容易使越来越依赖手机的人们认为传统优秀文化就是劝人心理平静的鸡汤,文化的深刻性严肃性,无形中被消解。

强调传统文化对生活工作的实用性

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事实上被请到了历史博物馆里。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空前强调,“国学热”也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基本上局限于观念层面,给公众的感觉是,传统优秀文化更多或者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内心,对于生活工作的具体事务没有直接的帮助。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远期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重圣人之学而轻视“俗务”的传统,中期与上世纪80年代新儒家兴起有关。新儒家的核心观点,主张儒家“内圣外王”,寻求“内在超越之路”,将东西方文化区别简单地概括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立,认为中华文化重在性理道德,西方文化重在求取实际学问,解决现实问题。这种观点,表面上似乎在褒扬中国文化直指世道人心,其实却将中国文化与现代人的现实需要隔绝开来,在重事功的时代,将中国文化标签化为“无用”之学。用一句经济学常用术语,财经、管理、甚至厚黑学,以及西方来的学问,是“刚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优秀文化,是“柔需”。因此,用适合当代人的方式阐释好传统优秀文化,第一条就是要强调传统优秀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工作的实用性。以儒家经典《论语》而言,许多人受《百家讲坛》的影响,认为“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快乐成长”就是《论语》的本质。其实,孔子办学,首在实务。孔子所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言是在立功无望之后的次优选择,因此,孔子把继续从政的希望寄托到弟子身上。《论语》里,有大量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服务国君、大夫,如何处理危机事件等内容,所以古时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并非虚言,也不是读《论语》学成圣人,然后就能自然获得超人般的治理能力。所以,进一步发掘《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的实用价值,与当今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变“无用之学”为“有用之术”,虽然表面上仿佛降低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层面,由“形而上之道”变为“形而下之器”,但却顺应了当下人们的普遍需求,也开发出传统优秀文化的另一天地。

以今视古,用今天的话语解读古人言行

克罗齐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一文阐发道:“如果它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这句话再通俗简洁一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以今视古”,用今天的眼光、话语、现象等,连类取譬地理解、阐述古代的人物、事件、思想、现象等。

从事专业历史研究,当然强调立足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还原历史”,对于普通受众,则可以更灵活地“古今通变”,用今天大众熟悉的观点去解释历史。中国历来讲究“以史为鉴”,用古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存在过的人物和现象解释今天,即“以古视今”。这种“向后看”的习惯,当然有利于借鉴历史智慧,但也会产生“死人抓住活人”的效应。黑格尔《历史哲学》认为,中国历史没有发展,只有循环。在中国取得空前巨大的成就、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不仅要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而且要进一步发掘中国古代生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感觉,让接受者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确是世界上最文明发达的国家,今天的中国生活方式在古代已经存在,而且和今天一样有趣生动。不仅使大家易懂易记,而且可以对增强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孔子办的私学,就是全世界最早、最成功的公务员培训班,其目的不是培养单纯道德高尚的人,而是训练德、能、勤、绩、廉全面优秀的、服务国君或大夫的杰出人才。孔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从政服务领导的实用技能,甚至包括开车,而且孔子非常喜欢和擅长开车。《论语》每则字数很少,简单易懂,类似微博微信。魏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偶像崇拜、粉丝经济,伪娘、保健品、高跟鞋,等等。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走红,主要原因就是用现代职场之术来解读1800多年前的人和事,变公众已审美疲劳的历史大叙事,为贴近个人工作生活体验感受的细节小分析,借助电视这一覆盖各年龄职业学历类别的传播途径,推送到公众面前,才产生巨大影响。

全面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或隐于山林,或潜入民间,或消于无形,以至逮于今日,传统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就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 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比如,墨子注重科学技术,墨子及其弟子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小孔成像、滑轮受力、光线直射、杠杆原理、天平原理、点线面体圆的概念等。连发出“李约瑟之问”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也感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法家首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自然哲学成就。炼丹术之于化学,风水之于环境科学,勘舆术之于地理学,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等等。以及王朝治理的科学性和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如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晋商之于股份制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等。让今天的人,看到中国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既符合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情感上也更加亲切,容易获得认同。

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道德,重气节,但无能力,轻事功。这一形象的固化,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也是极大的误解。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历八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中国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替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正支撑和推动民族历史前进的,在“地底下”,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学自古即存,至清初颜习斋而成体系,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可惜无论学院派的新儒家,还是通过电视、网络、微信传播传统文化者,都在接着或照着宋明理学或阳明心学讲。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内容的选取和传播的视角。要从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阐释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