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歌剧《檀香刑》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莫言首次深度参与歌剧改编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18年11月14日00:09

11月12日下午,“歌剧《檀香刑》国家大剧院演出新闻发布会暨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媒体见面会”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马东骅,编剧莫言、导演陈蔚、指挥张国勇、作曲李云涛等主创人员,主演宋元明、韩蓬、王立夫等出席了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歌剧《檀香刑》改编自莫言同名长篇小说,由莫言和山东艺术学院李云涛教授共同编剧。该剧共分为四幕,以清末德国殖民侵略山东半岛引发人民抗击外敌暴行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将被施以“檀香刑”过程中的情仇家恨。

编剧:苦心孤诣,为一个字反复打磨

“在歌剧的创作过程中,剧本一遍一遍地修改,对每一段唱词都会反复推敲,就在刚才我们还纠结一个字,讨论用哪个字更准确。”莫言说,如果小说的创作是高度个体化的行为,那么一部歌剧的打造则需要各工种对其付出心血。在新闻发布会上,莫言回顾了小说《檀香刑》的创作始末,并坦言这是自己首次深度参与作品的歌剧改编,“从2011年开始,这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我深深感受到,舞台艺术真的是一个不断修整提升的过程。”

莫言在发布会现场

长篇历史题材小说《檀香刑》创作于1999年,故事取材于修建胶济铁路的过程中,德国侵略者杀害高密人民的悲惨事件。莫言坦言,“按说这部小说应该在80年代就写出来,但是我一直觉得它是我一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素材,不能在考虑不充分的情况下,把它轻易地写出来,万一写不好的话,我会糟蹋了这个题材。”

怎么做才能不糟蹋这个题材?直到上世纪90年代,莫言才逐渐找到灵感。“80年代,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涌入国内,大家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模仿和依赖”,莫言说,把这种影响剥离掉,努力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特性的小说,才能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假如我们的小说完全是模仿西方的话,我们中国的文学永远是二流的。”

莫言将家乡山东高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与当地的英雄事迹相结合,一个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作品《檀香刑》就此诞生。有评论家曾说,无论是押韵的文字抑或主人公戏班班主的身份,都显示了这是一部戏曲化的小说,或者是一部小说化的戏曲,这也给歌剧的改编带来了便利。“剧本脉络清楚、重点突出、矛盾强烈,我认为是比较好地把小说《檀香刑》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了。”歌剧《檀香刑》定稿后,莫言颇有感慨地赋诗一首以纪念:一曲高歌动九霄,檀香郁勃气缭绕。兴叹今朝山河好,谁知当年泪如潮。

音乐:茂腔+山东琴书,突出民族元素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而这个由西洋舶来的艺术门类,如何与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融合,从而讲好民族故事?

作曲家李云涛在发布会现场

同是山东高密人的作曲家李云涛,自幼对茂腔十分熟悉,当他提出要把《檀香刑》改编成歌剧时,没想到莫言一口答应,于是就有了李云涛6年的精心打磨。他说,“从一开始,我就下决心要把歌剧《檀香刑》做得既要好听,还要有家乡的味道。”

李云涛直言,“创作这部作品我真的没什么压力,就是一点一点去抠,慢慢打磨,我把每个唱段都当作主要唱段来创作。到这一次登台我也只把它看作是一次阶段性汇报,都说‘十年磨一戏’,我相信到2021年,歌剧《檀香刑》将更具魅力。”

宋元明、韩蓬现场演绎精彩唱段

据悉,这部歌剧在创作上突出了民族元素,大胆运用山东琴书这种传统说唱形式与歌剧构成双重叙事结构,并在旋律、和声等方面吸收了山东地方戏曲茂腔的艺术特色,以塑造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特色的人物角色性格,更有效地推动歌剧的戏剧性发展。

创作:难得的“我要写”而非“要我写”

指挥家张国勇在发布会现场

指挥家张国勇认为歌剧《檀香刑》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创作上的自发性,从剧本到音乐,都是“我要写”而非“要我写”,所以它充满了真情实感,作为一名指挥也深受感染。

导演陈蔚在发布会现场

正是由于主演主创的积极性,这部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在演出中打磨,在思考中提升,正如莫言所说,这也是舞台艺术的乐趣所在, “电视剧、电影都只有一次机会,拍好了就拍好了,拍不好也没有机会修改了,而舞台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改、磨合、提高,过去讲十年磨一戏,见证的就是这样的过程。”导演陈蔚也感慨道,自己接手这部戏已经四年了,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歌剧《檀香刑》是经多次修改后的提高版,相信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合唱唱段展示

歌剧《檀香刑》演出阵容强大。由山东艺术学院旅奥歌唱家宋元明教授、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韩蓬领衔主演,乐队则由青岛交响乐团担纲,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执棒。在媒体见面会环节,该剧导演陈蔚女士携部分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亮相,演员们演唱了部分唱段。

歌剧《檀香刑》主创、主演合影

该剧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已在国内不同省市演出了15场,并将于12月4日、5日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

莫言接受媒体采访

·问:如何做到同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性?

莫言: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不是一个有准确配方的东西,就是凭感觉了,西洋的歌剧形式怎样有效地吸收中国民间元素,既不显得生硬,又能自然结合起来,主要靠创作者长期积累的经验,是一种对潜意识的把握。

·问:怎么看待中国文艺作品的高原与高峰?

莫言:高原普遍的高,高峰是孤独的高,这是二者的差别。以我国诗歌史为例,唐诗是诗歌的高原,唐朝出现了大批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都是很高的,而李白和杜甫是两座高峰,任何一座高峰都是矗立在高原之上的,没有一做孤独的高峰可以拔地变成8848米,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建立在高原之上的,所以高原就是群众性的艺术水平、欣赏水平的提高,铸就了艺术的高原,在这个高度上再往上,就会出现高峰。

·问:如何评价目前歌剧《檀香刑》的呈现?

莫言:我现在只看了两版,一版是首演,一版是在潍坊的演出,修改过的青岛版还没有看。我觉得首先情感很饱满,创作者的感情非常真挚,故事本身也涉及到了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的历史,歌剧的基调也是悲壮的;第二,觉得这部剧很辉煌,歌剧中高亢华美的唱段,合唱时可以让观众血压升高的激扬旋律,整体上营造出了令人感动的氛围。

·问:如何看待传承与创新?

莫言:这是创新、改革中的矛盾,我个人也有一些体会,传统的戏曲元素肯定是老观众迷恋的原因,但是如果不进行创新,一直炒剩饭,也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希望有新的元素加进去,但是能否成功,这个很难保证。总而言之,创新是必须的,哪怕是不成功的创新也是值得的,不可能要求创作者每一次创新都变成经典,一百次创新有一次成为经典就很了不起了。

(摄影:王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