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曲艺表演的音乐伴奏应予特别重视

来源:文艺报 | 王雪萌  2018年11月12日06:42

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的曲艺唱曲演员在演出当中,为了方便或是为降低成本,常常使用伴奏带或U盘携带的数字伴奏音乐进行演出伴奏。这种状况,在特殊情况下偶尔为之尚可理解,但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演出行为,是不合适也极不应当的。用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演唱伴奏,与其说是伴奏带为演员的演出伴奏,毋宁说是演员在舞台上为伴奏带伴唱。

首先,演员与伴奏乐队表演时尽管有职能分工即主辅之分,但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离开了乐队的伴奏,唱曲表演会大为失色。而曲艺唱曲的伴奏,往往是说唱演员自击鼓板或自弹自拉三弦琵琶与扬琴坠琴等乐器的自行伴奏与乐队组成的陪伴伴奏的结合体。其中演员的自行伴奏,同时具有掌握整台演出的节奏和各个环节连接过渡的舞台掌控作用。好比歌唱的伴奏需要听从乐队的指挥,唱戏的伴奏通常是由鼓师作为“总指挥”以击打各种“锣鼓点”来控制整个演出。在曲艺表演中,说唱演员实际上是自己指挥或者说掌控演唱的节奏,伴奏乐队事实上是听从演员的带动与指挥。如京韵大鼓中的书鼓和简板、河南坠子中的简板,都是由演员自己操持着掌控节奏的。这是由曲艺的特点所决定的。与唱歌和唱戏表演不同,曲艺的曲本和唱腔在实际的舞台呈现中大都具有“无定谱、有法度”的特点,而且受现场演出环境及观众反应的影响,演员在说表和演唱时都具有很强的即兴成分,且与观众的欣赏之间有着较强的互动特质,比如遇到现场喝彩的时候,演员往往会给观众留些“气口”,好让观众的掌声与彩声落下之后,再接着往下唱。所以,正常和完美的演出,必须由演员来掌握节奏,并辅以伴奏乐队的有机配合。而一旦使用录制好的伴奏带,就意味着演员放弃了演出的主动掌控和指挥权;演员只能听从伴奏带的指挥,按部就班地顺着伴奏带的固有节奏被动地适应和演出。这无疑就会限制演员的机动应变与临场发挥,无法根据现场的感受来及时调整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至于没有乐队伴奏及自行伴奏所带来的因缺少仪式感而了无尊严的演出情景,更为艺术态度谨严和审美境界高格的演员所不取。

其次,现在的很多伴奏带,不仅仅是录制伴奏乐队的声音,有的还加入了交响乐与合唱等因素,目的是试图制造恢弘庞大的音乐画面,其结果反而是事与愿违:伴奏带不仅不能辅助和衬托演员的演唱,反倒因为复杂的配器和繁复的音效,遮闭和掩盖了演员本来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说着唱”和“唱着说”,导致出现了不应有的“云遮月”状况,也使曲艺演唱与乐队伴奏“彩云追月”、相得益彰的审美追求无法得以精彩地呈现。观众也无法听清所说唱的内容,使演出的效果大打折扣。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语言性为主的叙述表达,是其进行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段。故其“音乐性”的构成,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语言性”的叙述,将“语言性”的叙述作为自身审美创造的主旨。所以,在曲唱音乐(曲艺中的“说唱音乐”)中,演员的说唱性叙述是第一位的,包括乐队在内的音乐伴奏居于其次的辅助性地位。去除现场乐队而采用伴奏带,乃至胡乱添加伴奏乐器、无厘头地扩大伴奏音效,都是有违自身艺术规律且得不偿失的糊涂行为。

再次,唱腔和伴奏乐器是构成并识别一个曲种的重要标志。辨识某个曲种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其富有特色的伴奏乐队构成尤其是其主奏乐器。一个曲种的完整性在舞台上是由演唱者和伴奏乐队共同组成的,他们所呈现的演出场面,既是此曲种相传既久的演出程式,也是标志此曲种有别于其他曲种的外在形态。一旦舞台上没有了伴奏乐队,演出及曲种的完整性会被打破,观众就难以通过此等特征识别演出的曲种形态;也使那些不熟悉所唱曲调的观众,面对孤零零采用伴奏带伴奏的演员,无法区分到底是在唱歌、唱曲还是唱戏(清唱),即使有的观众知道是唱曲,却不知道具体唱的是什么曲种。这种情况,在一个时期以来的二人转、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和河南坠子等的演出中,其实非常多见。不仅影响了演员的现场发挥,也不利于这些曲种的普及和传扬。

以此而论,曲艺演唱的乐队伴奏,在表演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是伴奏带无法完成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时说明,业界对伴奏乐队及其伴奏人员的重视非常不够。其后果就是真正优秀的琴师和弦师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曲种的伴奏乐队组成,也影响着整个曲艺的发展。早在1991年3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曲艺学家吴文科就发表了题为《琴师弦师非等闲》的文章,呼吁改变曲艺琴师和弦师普遍被冷落的堪忧状况。孰料几十年过去了,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甚至还有继续加剧的危险。这对曲艺的持续传承和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及其紧迫性也在警示我们:随着对唱曲伴奏的很不严肃和极不重视,新的合格的伴奏人员只能越来越少;而那些曾经代表着曲艺伴奏高超水平的琴师和弦师,正在慢慢老去,或者逐渐故去而使技艺流失。他们担忧自己的技艺没有合适的人来传承,也担心构成某些曲种独特形态的伴奏艺术因此没落甚至消失。这不仅是曲艺界的损失,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损失。

对于曲艺表演的音乐伴奏,因而急需引起业界的高度关切和重视。特别要在艺术观念上彻底扭转并矫正曲艺唱曲的现场伴奏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切实抵制和纠正以伴奏带替代现场伴奏的逆规律和反审美做法。正如吴文科在《琴师弦师非等闲》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观念上重温伴奏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但培养名演员,同时也培养名琴师、名弦师,并注重各行当之间的配合,才是使曲艺说唱通过‘绿叶红花两相扶’而逐步恢复‘珠联璧合’的传统,重新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