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俄罗斯三角琴与中国阮的相遇
听过俄罗斯民歌《卡林卡》吗?没有?那么,玩过俄罗斯方块吗?如果玩过,你一定能哼出这首曲子。当俄罗斯的三角琴与中国的阮相遇,弹拨之间,跃动出一幅有趣的画面:灵动而激昂的三角琴好似热情的年轻小伙,而醇厚恬静的阮又如温婉含羞的姑娘,美好的爱情在琴弦中流淌,不同色彩、不同文化的民族乐器竟被调和得如此甜蜜。
南亚塔布拉鼓、爱尔兰锡笛、西班牙吉他、俄罗斯三角琴、非洲鼓,这些来自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乐器,与中国的二胡、琵琶、唢呐、笙,在同一个舞台上碰撞对话,带来全然不同的音乐体验。由上海民族乐团全新创作的音乐现场《共同家园》,将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演出,于11月5日、6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新:中国民乐,创意拥抱世界
两年前,上海民族乐团创排的“海上生民乐”音乐现场亮相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艺术节首次以民乐音乐会作为开幕演出。消息一出,就有记者问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之前一直坐冷板凳,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这些年你们很不容易吧?”这让她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没有那么悲情,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但至少这几年我们都快乐地享受其中。”
罗小慈口中的“快乐”,可能就是把“胆大包天”的想法化作一个个绚灿斑斓的音乐现场。从赤足、辫发,背对观众登台,奏响内心的《冬日彩虹》,到创意取自90后女孩、清新时尚的《栀子花开》,再到委约德国作曲家创作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这些年来,上海民族乐团一直在探索着民族室内乐的无限可能。
“民乐深含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但在新时代又有很多创新的空间。这次,我们希望能用民乐,来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罗小慈这样解释这台演出的诞生由来。
音乐会由《万物之源》《文明之光》《和合相谐》《共同家园》四个篇章构成。从神秘悠远的极地之风,到赤热浩瀚的撒哈拉,从非洲鼓乐的生命呐喊,到弗拉明戈的激情宣泄,中国民族乐器敞开心扉,拥抱世界民族乐器。“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民乐,与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语汇对话与交融,体现的正是海派民乐的包容性。”罗小慈说。
难:打破壁垒,乐器从头学起
设想很美,但世界音乐之广大,各民族乐器之繁多,使得筛选曲目和乐器、寻找与传统民乐形成火花的尝试,难上加难。音乐会要从哪里切入?一开始,主创团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都没有找到感觉。“我们听了上千首世界音乐,寻找灵感。”罗小慈透露,最终,音乐会选择由一管小小的竹笛,将穿梭于古老天地间的极地之风,吹至耳边,感受生命之初的悸动。
国内外的不少民族乐器,个性色彩极为强烈,但特色与特色之间有可能互相排斥,“我们在做的尝试就是希望让选定的这些风格的乐器和演奏家相互靠近,最终达到质感古老、听感当代的意味。”作曲家黄磊第三篇章中创作的《踏浪》,选择了琵琶、西班牙吉他配以弗拉明戈舞蹈,“不是几种艺术元素的简单嫁接,而是对东西方文化渗透性的理解与感悟。”
对民乐演奏家来说,将手中原本就非常娴熟的传统乐器玩出新花样,也需要打破惯用的演奏习惯和表达方式。来自印度的塔布拉鼓,需要演奏者席地而坐,把所有力量都融入指尖,这与传统鼓考验手腕力量截然不同。乐团打击乐手王音睿一开始接手时完全不适应,倔劲上来的他从早到晚不停练,一直练到手抽筋,终于练成了。在罗小慈看来,克服技术上的难度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演员在自我挑战中,融入不同的音乐文化,丰富自己的艺术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