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冯骥才:现实有着不可辩驳的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 | 冯骥才  2018年10月26日08:11

近日,作家冯骥才做客河西学院“贾植芳大讲堂”,分享了自己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经历与感悟。

非虚构文学目前是一个热门,而在过去的文坛,起码在五六年以前还是个冷门。

它之所以热门,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作家艾利斯写了一本书叫《开始写吧!》,这是一本关于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书,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艾利斯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搞非虚构创作,我也这样认为。也就是说,你身边或者你身上发生的真实的事情,都可以写。他号召每个人去写,不是只有作家才写,所以他得到了很广泛的反响,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过去诺贝尔奖没有非虚构的门类,获奖者都是小说家或诗人、剧作家。非虚构的作品终于引发了诺贝尔奖的兴趣,所以非虚构创作就热起来了。

热起来以后一个问题就跟着来了,到底什么是非虚构文学?它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吗?还是一种写作教育?很多大学也教非虚构写作,但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非虚构写作于是就变成一个很大的袋子,很多东西都塞进来,比如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还有散文。

关于散文是不是能虚构,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论。有的作家说散文也是非虚构,我不太同意这一点,我的很多散文是有虚构的。

比如,很多学生都读过我的两篇散文《挑山工》和《珍珠鸟》,这两篇作品是1983年被选入小学五年级课文的,但是这两篇散文中我都有部分虚构。《挑山工》里那个穿红背心的人是我虚构的。《珍珠鸟》这篇中那只鸟是跳在我的身上,有一次跳到我的水杯里,隔着杯子看我,我觉得它特别可爱,但是它跳在我肩膀上睡着了这个情节是作家的想象。所以,不是所有的散文都是非虚构的。

我自己写非虚构作品,实际上用的方法很多,不只是一种方法。

我是比较早写口述史的一批作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大量外来文学传入中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考。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是美国新闻记者斯特兹·特克尔写的《美国梦寻》,这本书后来得了普利策奖。作者采访了美国方方面面的人物,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写他们对于美国梦的想法。特克尔给了我一种启示,所以我后来去找了100个人访谈,写了《一百个人的十年》。

非虚构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非虚构就是不同于虚构。我认为,小说创作和非虚构创作是完全不同的类型,而且是不同的文学。

非虚构创作凭借什么吸引人呢?凭借的是事实。非虚构是凭着事实说话,它是历史的本身,也是现实的本身。非虚构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现实,现实有着不可辩驳的力量。

第二,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文学创作。比如,记者也可以通过采访把事实写出来,写出来也是很好的作品,在新闻上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它不是文学。非虚构文学,就是在现实中找出有写作价值的东西,并且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什么是文学?文学首先要有思想,就是说我们对一件事情要有一定的认识,判断它有没有文学的价值,有没有典型性。

我举一个例子。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我写过一个“没有情节的人”。

我在山东的一个地方出差,在旅馆的走廊里碰见一个人,他是主动找到我的。

他跟我介绍,他是上海一家杂草研究所的所长,他是研究除草剂的。他说他这个人没有故事,没有任何情节,没有什么意思。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我们喝茶聊天,他讲起了他的故事。他上大学的时候,他的老师也在研究怎么除草,当时西方有除草剂,而中国没有。但是不久“文革”开始了,一切研究都停止了,他因为专业对口到了这家研究所工作。

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都受杂草的折磨,所以他心里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凡是到农村劳动,他都积极参加,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他实际上是为了调查杂草。

我问他:你做这件事怎么回避别人呢?他说:我尽量不让别人注意我,我不大声说话,不发脾气,每回开会都坐在会场最角落的地方。我也不交女朋友,就一心一意研究我的那点事情,我甚至不主动看别人一眼。

“文革”结束后,他把中国的几百种杂草基本都调查清楚了,除草剂也发明出来了,他成了中国著名的根治杂草的学者。他到世界各国开会,他有很多荣誉,但是他发现自己没有性格、没有脾气。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他把自己变成了没有性格、没有故事、没有历史、没有性情的那么一个人,但他却对中国农业有很大的贡献。所以,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人,能找到这样一个人,你就找到了非虚构文学的一个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