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潍克:捕捉生活的尴尬与痛点

来源:文学报 | 林潍克  2018年10月20日10:13

我在编辑短篇小说集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时,就有媒体提出,这些作品写出了“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巧合的是,在我最新编辑出版的小说集 《尴尬时代》里,作者慢三也很早就自诩是“致郁系”写作。为何有一批年轻作者刻意捕捉这种状态的写作,作家们为何想通过姿态,将生活中的困惑写成一种在场的荒诞喜剧?这其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我看来,慢三是烘托气氛的高手,他能通过穿插倒叙和一些细密的语言,将当代青年的某种精神状态,或者说是精神困局与阅读者们进行分享。这部小说集出现的各种男女主人公,都有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子,这也许跟作者的职业和生活经历有关。一些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当下,地域则涉及南京、北京和苏州等地,这些城市正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但在更多的篇目中,慢三更愿意淡化地域的概念,从而把叙事的重心放在了小说人物的个体体验上。比如在 《苏门答腊与虎》《袋鼠妈妈》和《生日会》三篇作品里,叙事视角是三位都市女性,这些中青年女性在职场、社交等生活的琐碎日常中的焦虑感被作者精细地捕捉到,并在小说里推演成不同的故事走向和结局。她们的焦虑与所处的城市无关,但她们身上所承载的不同际遇以及背后所呈现出的焦虑和困惑,则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各种传媒渠道所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只是通过小说家的敏锐捕捉,将我们的日常碎片搬演成了文学表达。

而《尴尬时代》也并不是这部小说集最初的名字,最终以此为题,是因为我们都认同,这15篇作品写的其实是我们这代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后所面临的生活阵痛。无论是中等收入人群,还是致富阶层(《巨蟹男》),抑或是社会边缘人(《导演,我该躺哪儿》等),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总是想通过努力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条件,让后代得到更好的成长。但事实上,我们归根到底都只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都会有倒霉,或者说是尴尬的时刻。在这本书里,15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在面对人生的倒霉时刻,有些故事的结局没有那么令人愉悦,甚至是凄惨,比如外出买咖啡而意外造成车祸致人死亡的偶发事件 (《苏门答腊与虎》)、因为贩卖个人信息的职业经历而产生疑心病态,最后导致妻离子散,自己精神崩溃的悲伤故事(《苏州谍影》),故事里主人公的种种经历,都源自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里熟悉的元素,只是在文学化的处理后,日常发生了变形。

青年作者的优势在于,他们就身处这个时代的“尴尬”之中,能随时捕捉到身边同龄人传来的各种真实情绪。而文学,是他们捕捉到这种情绪后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废柴”“葛优躺”等流行词汇背后,其实暗藏着这一代青年人的“心声”,是他们在面对这个庞大世界时有些无力、无奈又不愿妥协的姿态,或许,这其中还隐藏了他们内心突破这种状态的渴望。这未必是一个时代所有青年的状态,但却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而如慢三一样的青年作者,虽然他们的写作技巧未必能如成熟作者般的完美,但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表达,将这种“尴尬”与心有戚戚的读者共享,也是文学的一个有意味的呈现。这或许也是这类作者在“豆瓣”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受到追捧的原因。就像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写作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故事虽然通俗,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我热爱读故事,听故事,也渴望写出一些戏剧性强、完整度高、风格多变的故事。无论如何,只有诚实地去写我内心真正想写的东西才是关键,高低与否并不重要。”尴尬过后,我们都会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一些生活中的可能性,我们都在努力生活,当尴尬出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坦然面对,是否能以一种 “我们完蛋了吗?不,我们才刚开始呢!”的心态去迎接普通人生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痛点呢?我想,这是这本小说集,也是这一类作品,能够给读者留下的最好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