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学》2018年第10期|李延国 许晨:未来之路(节选) ——世界首条高速公路光伏路面

来源:《北京文学》2018年第10期 | 李延国 许 晨  2018年10月12日08:57

作者简介

李延国,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曾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报告文学《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在这片国土上》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文学大奖,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共产党人不可忘却的记忆》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与李庆华合作)。

许晨,男,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海洋文化研究会会长。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3年参加鲁院高研班学习。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报刊,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第四极——“蛟龙”号挑战深海》《琴声如诉》等十几部报告文学、散文集。曾获“冰心散文奖”“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第四极——“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报告文学

公路可以发电,自融冰雪,畅通无阻,一条路就是一座太阳能发电站,这样神奇、梦幻的公路绝非神话,已经在我国变为现实。本期我们特刊发这篇鼓舞人心的报告文学,作为庆祝新中国诞辰69周年的献礼。

一公里的突破

寒风呼啸,雪花纷飞。

公元2018年1月27日,一场姗姗来迟的大雪终于降临了。地处黄河下游的泉城济南,迎来了进入新年的第一场雪,也是“久旱望云霓”的早春之雪。从中午一直下到晚上,纷纷扬扬,密密匝匝,城镇乡村漫天皆白,仿佛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瑞雪兆丰年。千里沃野百万农人笑逐颜开,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其乐融融……

不过,这对于以通达四方为己任的公路人,以及在路上奔跑的汽车司机与旅客来说,无异于一场难言的灾难。数九寒天滴水成冰,雪落在地上加之车轮碾轧,道路转瞬就成了“溜冰场”,如不及时清除,一声声尖利的车祸警笛便可能会响彻云霄。尤其是设计时速百公里左右的高速公路,有时只能关闭了事。此刻,养护人员往往紧急出动用扫把、铁锹、雪推等工具,抑或喷洒融雪剂、工业用盐等办法,清除冰雪路障,司机则给车轮捆绑上防滑链,以便车辆正常通行。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烦恼和成本。

这一天,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出现了: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某一公里的路段上竟然没有一点雪花、没有一片冰凌!来来往往的轿车、大巴车、载重卡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完全不受一点影响。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老天爷厚爱这里,把雪团都扔到别处去了?还是它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嗬,走近细看,真相大白:原来这里铺设的是光伏路面,电驱动的自动喷淋融雪装置感应周边温湿度,冰雪天气启动融雪剂喷淋,自然就畅通无阻了!

什么?公路发电,电驱动喷淋自融冰雪,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不不,眼见为实。这就是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年之际,由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铺设的世界首条高速公路光伏路面试验段,其中应用的数十项专利,都是属于中国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事实上,融雪只是其中一个微小功能,更大意义是成功实现了“光伏与交通”的完美结合。一条路就是一座太阳能发电站,解决了占地、供电、环保等等问题,是地地道道的时代新动能,也为将来打造“超级公路、智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为,发电绝不是光伏高速公路的最终目标,路上预留了信息化端口和用于无线充电的电磁感应线圈,未来可实现电动汽车的行进中充电,打造一整套立体智能出行的交通系统。即以光伏路面为全线电气化、智能化载体,实现高时速(120公里/小时以上)、高效率(智能编组、同速汇流、智能分流)、高能效(无线移动充电、智能供电管廊)、高智能(预约出行、即时出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的绿色、安全、无接驳、点对点的全新出行方式。

神奇、高超、不可思议,简直是梦幻一般的公路啊!

迄今为止,它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首段高速公路光伏路面。虽说欧美等国家也在研究铺筑,但大都停留在自行车道或者乡镇公路上,而用于车辆密度与承载力最强的高速公路,只有在中国济南变成了现实!别看长度只有一公里,却是迈出了交通革命的一大步,堪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来自海内外的媒体人闻风而至,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参观采访之后,感佩莫名又百感交集:“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公路为什么首先在中国建成了?”

一个历史性的发问!让我们沿着这条道路去寻根溯源吧——

西雅图小镇上来的不速之客

雪后初晴,天空还是一片灰蒙蒙的,如同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画面转亮,眼前已不是中国济南了,而是来到了美国西部海滨城市西雅图的一个偏远小镇。

几个黑眼睛、黑头发的人顶风冒雪,心情急切地乘车奔向前去。他们是来自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客人——齐鲁交通发展集团董事长徐春福和他的团队成员。

汽车在一个具有硕大车库的住宅门前停下,主人是一对姓布鲁索的工程师夫妇。徐春福等人通过翻译与其交流起来,希望看一看他们研究的一项新工艺。

前不久,徐春福在网上读到一则新闻报道:美国布鲁索夫妇发明出一种太阳能电池板,表面是一种超耐磨的钢化玻璃,铺在路面上可以行驶汽车。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他多方打听,得知这对夫妇住在西雅图一个小镇上,便立刻联系,从大洋彼岸飞了过来。

中等个头且体格壮实的徐春福,头发浓密而卷曲,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示出豪爽的性情和学者的风度。他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原籍山东潍坊,成长于黄河入海处的垦利县,中学毕业回家务农,得益于“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新政策,首批考入当时的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东营市商校当了一名教师。

他爱好读书,喜欢思考,还写得一手好字,几年后被选调走上了从政之路。时光荏苒,徐春福从东营市纪委干部做起,历任副县长、区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2010年12月,他调任德州市常务副市长,从此热爱上了太阳能事业。因为德州是闻名遐迩的太阳城,较早发展太阳能产业,刚刚在此召开了由世界太阳城协会、科技部主办,德州市人民政府、皇明集团承办的第四届世界太阳能大会,主题就是“太阳能改变生活”……

“太阳能的作用太大了!”徐春福回想起大学时期,他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太阳城》,是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的作品,塑造了一个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国。虽说与现实中的“太阳城”是两个概念,但追求人类光明前景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在政府工作分工时,徐春福自告奋勇负责“新能源”——当时主要是太阳能产业。

太阳能,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自有生物以来,主要依赖太阳提供的光和热生存。古人类在太阳下晒鱼、晒野菜、制盐,用阳光照射光片点火,这都是直接利用太阳能。还有一种间接的利用,比如开采煤碳、石油,因其为埋藏地下数万年的树木演变而成,可以看作太阳能的转换。近代以来,有一批勇于创新的人尝试开发太阳能产业,这样成本更低,范围更广。

首先是“光热”。基本原理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如今遍布城镇人家房顶、阳台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最典型的产品,此外还有太阳能温室、太阳灶等等。目前集热装置有平板型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陶瓷太阳能集热器等几种。然而,这种光热转换还是被动地利用太阳能。真正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使之造福于人类生活,还是要发展“光伏”。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它的发电装置就是光伏板组件,由半导体物料——单晶硅、多晶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器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则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

真是太好了!太阳光普照大地,无论陆地海洋,还是高山岛屿,处处皆有,用它发电无须开采和运输。同时,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它的能量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另外,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而地球的寿命约为几十亿年,由此可见,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徐春福是一个执着干事的人,由此心中装上了“太阳能”,为促进德州市的太阳能事业,奔走呼吁,尽到了一个分管副市长的责任。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也发现了问题:一是占地多,二是输送成本高。光伏发电要在空地上铺设光伏板,内地城镇密集难有大的空间,如果放在西部空旷地带,又需建设长距离输变电系统。如何解决呢?直到2013年,他奉调出任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无形中触发了电光石火般的灵感——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徐春福到高速公路上检查工作,尽管预先准备了草帽戴上,还是晒得大汗淋漓,一步步如同走在烧热的铁板上,个别地方沥青路面甚而发软了。

他问随行人员:“你们测过路面温度吗,有多少度啊?”

“测过,最热时达到了摄氏60多度。公路完全裸露在太阳下,就是平常也比其他地方热。”

这不就是天然的光伏用地嘛!如果把光伏发电与公路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占地问题,又可以节省输电成本,两全其美啊!徐春福为这个想法兴奋起来。不过他也知道光伏发电组件是很脆弱的,经不起载重车轮的碾轧,开始只是想在服务区空地上搞搞试点。可那毕竟有限,无法大规模发电,要是有一种能够铺设在路面上、承载各种车辆行驶的光伏产品就好了!

梦想的种子一旦播下,总会生根发芽的。工作之余,徐春福博览报刊、漫游网络,上穷碧落下黄泉,开始了寻觅与研究。他发现国外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荷兰人建设了一条光伏自行车道,只准跑自行车。法国人修筑了一条乡村光伏公路,等级低,重型卡车不能跑。这都与他心中的光伏高速公路相去甚远。困难重重。在高速公路上铺设光伏的要求极高,既能透光发电,又要经受重压、撞击,还要防滑、防雨雪等等,一般材料根本不行。

两年后,徐春福调任新组建的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成了主管全省三分之二高速公路管理、养护的“一把手”,修建光伏路的信念更加强烈了。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对美国夫妇正在试验重载光伏路面的新闻,立即迫不及待地飞来参观考察,希望能有所突破。可是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人家知识产权意识很强,并不欢迎这些不速之客,没有详细介绍,只是带领他们看了看试验路面。而这一看,已在筑路行业滚打了几年的徐春福就看出了毛病。

那是一小块铺在自家院子里的路面,上面还盖着一层刚下过的雪,布鲁索先生拿着扫帚扫了几下,露出了一块钢化玻璃,说:“你们看吧,上面是透光层,下面就是多晶硅组件。”

徐春福问道:“先生,能不能上去走一走?”

随着一声“Yes”,几位中国客人站了上去,还用力踩了踩。继而,徐春福蹲下身子用手敲了敲,发出当当的清脆声响,再往下看,一片片六角形的发电材料铺在那里。他心里有了数:这还是在玻璃透光面上做文章,尽量打磨形成颗粒,以便增加摩擦力,使车轮不打滑,实则承压力不强,而六角形状也不宜于连接,无法大面积铺设。

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们礼貌地与布鲁索夫妇告辞,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但徐春福毫不气馁,仍然积极寻找新的路径。这一年,他已经58岁了,面临退休,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两年,用不着操心费力地折腾了。可一种责任感、一种担当精神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要为未来的光伏公路闯出一条路来。

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冥冥中,一种缘分降临了……

黄河岸畔的追梦人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这是诞生在抗战时期的雄壮战歌《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她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平年代同样振聋发聩......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黄河下游南岸的泉城济南与全国各地一样,仍然不断演绎着无数动人的传奇,光伏高速公路的理想照进现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来两条平行线一直往前延伸,似乎永远没有相交的机会。然而,因为一个共同的追求、一个宏大的愿景,他们在某一个点上相遇了、相知了,携手并肩奔向铺满鲜花和荆棘的远方。

就在徐春福苦苦探求心中美好的“光伏梦”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有位名叫李武的科技企业家,也在锲而不舍地探索光伏与交通的结合,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为此,他和他的光实能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试制出样品,并且通过朋友帮助在黄河边上一个停车场,修建光伏路面的示范段。

同时,他们深知要想真正到高速公路上试用,抑或是大面积推广,必须找到实力雄厚且深明大义的投资者,以及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仅靠本身的小公司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为此,他们曾经四处奔波联系了几个有钱有权的大单位,人家一听,大都笑笑说:“在公路上发电?这不是天方夜谭嘛!”就礼送出门了。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到哪里去找目光远大、志趣相投的投资方呢?如果一再落空,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专利技术就半途而废了。李武和他的助手们陷入了迷茫之中.......

生于70年代的李武,老家在胶东半岛的烟台牟平县,地道的农民的儿子,1994年考上了山东工业大学,聪明好学,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山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录用,当了一名筑路技术员。每天在修路架桥工地上奔波,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尤其是研发推广改性沥青材料,他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级领导一看,这是个好苗子,一纸调令把李武调到了山东华瑞道路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与美国合资建立的新公司,专门研发生产新型筑路材料。他沿着技术员、工程师、销售经理的台阶走过来,一直干到了总经理。这期间,他与张暄、张宏超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共同从事光伏路面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异想天开,本是一句形容想法荒诞离奇的成语,如今已演变成大胆想象、敢于探求的意思。没有异想哪来的天开?任何时代都需要“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李武他们究竟是如何异想天开,走上这条研发之路的?

2009年,时任华瑞公司总经理的李武被一则新闻报道吸引,中国一架航班降落在法兰克福机场,发现欧盟加收了一种航空碳排放税。它的依据是燃油排放出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必须通过征税加以限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中国首当其冲。显然这是不公平的,中国民航据理力争,应一视同仁。

这引起了李武的极大关注。通过进一步了解,他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环境治理需求,低碳经济将大行其道。也就是说:今后会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平衡经济和环境保护的交易手段。美元从与黄金挂钩到脱钩,改为与石油挂钩,未来可能发展到与碳排放挂钩。碳交易会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如果建立一个网站专门管理碳交易,前景十分可观。

他越想越兴奋,回到国内立即着手运作。可惜身为老总事务太繁杂了,忙得顾不上。天遂人愿,一位得力助手“由天而降”。她就是“80后”的海归女硕士——张暄。她生在青岛长在海滨,身上保留着青岛姑娘的秀丽与洒脱,大学毕业被推荐到英国大学读研究生,拿到学位后留在英国工作。虽说生活待遇不错,但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乡情思绪始终缠绕在心头,不久还是回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