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故宫是怎样拆掉“门槛”的

来源:解放日报 | 李晨  2018年09月25日08:18

这个夏天,随着《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清宫戏的热播,紫禁城又吸引了一大拨观众的关注。同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老院长郑欣淼日前相携爬上养心殿的屋顶,从正脊里取出宝匣。这一切都通过媒体实况发布。“宝匣里装了什么”、“养心殿住过几位皇帝”,大家对宫廷文化、传统文化的需求进一步被点燃。

一张纸、一扇窗、一幢房子,历史留下的痕迹都应该被珍视。故宫博物院这一方大规模宫殿建筑群,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更是一座对外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的经历始于1925年10月10日。当时,500多年从未对老百姓开放过的紫禁城大门被打开了,一下子观者云集。据老员工回忆,开放首日闭馆后打扫卫生,光是被挤掉的鞋子就捡了一筐有余。

如果说当年的观众更多是抱着一睹皇家风范的好奇心理,那么现今每年1500余万人次的参观量体现了人们日益强烈的多样文化需求。故宫博物院80年院庆时,《清明上河图》展出,参观只能称得上不冷场;10年后,当《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亮相,一度引发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就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渴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何引领蓬勃的文化热情?如何对接社会新风尚?这些是故宫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今天的故宫,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展览、展馆、展品,还要努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心中。

甚至,闭门修缮的大殿也需时不时露个脸儿。以养心殿为例,正在进行的33项研究项目调动起了故宫人的热情,修缮过程中的节点工程也通过媒体实时发布动态;242件养心殿内文物更是趁着“故居”修缮的空当儿,开启“巡游”,在首都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地展出,每到一处都引发参观热潮。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以前,故宫博物院里的厕所是收费的,粗算下来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参观珍宝馆,观众要花两元钱买双环保鞋。对个人而言,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如今,厕所收费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意产品的风生水起。注入现代创意的文化产品,走入了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也让古代传承实现了现代对接。

记得故宫有一款文创产品,是一枚写有“冷宫”的冰箱贴。新时代,故宫正在努力拆掉更多的“门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让更多的人走进来,也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故宫这位近600岁的老者从板着面孔俯视众生到俯下身子拉家常,从让人仰视而不可即到“萌萌哒”,更加充满人情味。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并无“冷宫”。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