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学》2018年第9期|郭梅:那个人和那座城 ——“仙县”遂昌与汤公显祖的戏梦人生

来源:《北京文学》2018年第9期 | 郭梅  2018年09月14日08:23

作者简介

郭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元明清戏曲专业,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南戏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浙江散文学会理事、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家库专家、浙江省文化厅非遗专家库专家、杭州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市青年文艺家、杭州市剧协主席团成员、湖州市作协顾问。主要研究戏曲及传统文化,创作上主攻散文,有《我心如舟》等散文集,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和浙江省第十七届、第十九届哲社奖等奖项。

我国民间一直喜欢和习惯用“插金戴银”之类的词汇说明富贵人家女子的生活状态,确实很形象,当然,也不免颇为世俗,于是,小女子私心里一直对黄白之物尤其是黄金缺乏好感,几件女人必有的金饰一直闲置着,极少佩戴。不过,在第二次参观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之后,我发现自己悄然改变了固有的观念——从找矿、探矿到碎矿、选矿,从古人的烧爆法取矿石、制团烧结、铅还原捕收、灰吹法分银等工艺步骤,到现代黄金生产通过磨矿、浮选、浸出、洗涤、置换、酸洗、熔炼、电解、浇铸等复杂的工艺冶炼出黄金成品,从黑灰相间丑不溜秋毫不起眼的矿石到沉甸甸金灿灿耀眼夺目的金砖金饰,个中之苦痛艰辛坚忍付出,岂是简简单单的“淬炼”二字可以完全形容涵盖的?从现代选冶技术的角度看,黄金品位达到3克/吨就有开采价值,10克/吨就算富矿。而遂昌金矿的矿石平均品位达到20克/吨,属于岩金类型,黄金白银分布在黑白相间的石英岩脉中,有黑金白银之称(黑色是金,白色是银),显然是一座大富矿。不过,在参观的过程中,解说员不止一次指着头顶某块矿石告诉游客,这一大条矿脉品位非常之高,但这一部分决不能开采,因为它是矿硐的支撑柱,只有断然放弃了它,才能保证整座矿山的安全和生产的持续性,否则,害莫大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县令汤显祖因反对开矿不果愤而弃职后的第二年,遂昌黄岩坑便因积水一直无法抽干,朝廷又催逼上交金银,冒险开采支撑柱而引起大塌方,伤亡惨重,不得不“奉诏报罢”——这一场血腥的矿难,是遂昌金矿从唐至明开发史的结穴之笔。换言之,矿冶史家基本以此认定汤显祖就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在遂昌组织开矿的地方官员,而文学史家、戏剧史家和明史专家们则也许乐意如是描述这个四百余年前发生在浙西南一座小山城里的绝不算起眼的历史事件——就是遂昌的这座“金山银山”,触发了仁政爱民的七品芝麻官汤显祖对罔顾百姓生死一心追索财宝的朝廷的进一步不满,也引发了作为思想者作为哲人的书生汤义仍对时局对生命对生活态度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虑,促使他作出其人生中也许是最后一个的重大抉择,即从遂昌县令任上离职返乡,写戏教戏看戏品戏,过起优哉游哉以戏自遣、以戏自娱、以戏自励亦以戏励人的乡居生活——“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醉答君东》)——玉茗堂外玉茗花下,他教给小演员的,岂止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浪漫爱情、岂止是曼妙的曲调优美的故事、岂止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许热望?那生生死死间的板眼腔调幽咽婉转起承转合,排演的,是这位政治失意的读书人眼里心底的世道人心;演唱的,是这位艺术践行者对爱情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远理想;传递的,是这位哲人对这个世界的睿智洞察、无奈喟叹和对后来人的殷殷垂告……

三年后,他被革职,从此再未起复,在家乡江西临川布衣终老。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公元1593年的三月十八日,春花烂漫春色明丽,刚刚到任的遂昌县令,四十四岁的汤显祖的心情亦如山城的大好春光——他十四岁为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和所有中国古代的早慧才子一样,早就怀揣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跃跃欲试。可是,由于清高耿直,不肯接纳权贵张居正的拉拢,两次断然放弃张所许诺的状元的赫赫名衔,于是,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他一直考到第五次才成功,而且,名次还不高——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的三月十八日,他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时候,张居正已死去一年,汤显祖三十四岁,年过而立,早已不再是头角峥嵘的翩翩少年,而是可以自称老夫的中年人了。

新科汤进士显祖先生自然想在大明朝的官场上大展一番宏图,实现所有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高远理想。但仍然事与愿违,新一任的内阁权臣申时行、张四维又来招他入幕,承诺让原无资格的汤显祖参选庶吉士,以便他顺利进入翰林院,为日后成为内阁大学士铺平道路。正直的汤显祖自然不可能不拂却大人物们的这番美意,而他的仕途也便顺理成章地不可能不多舛了——先在北京礼部观政,后到陪都南京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闲职,典型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万历十五到十七年(1587~1589),全国陷入大灾荒,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万历十八年(1590),西北边防洮州失事,而申时行与边将通贿,使边防军队无心战守,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汤显祖自不例外。翌年闰三月,出现了古人认为不吉利的彗星天象。和古代绝大多数皇帝一样,在坏天象出现的时候,不是发个罪己诏应应景,就是向群臣问责。当时的万历皇帝选择了后者,发了一个责难官员的上谕。远在南京赋闲的汤显祖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天真地把皇帝的官样文章认作是针砭时弊、弹劾权臣的好机会,于是抱着为国分忧、仗义执言的政治热情,上了一道二千余言的《论辅臣科臣疏》,指出申时行的专权行为促使科臣为官不正,同时也影响了皇帝的权威,而官员们则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巴结权臣,无所顾忌,误国误民。所以建议皇上批评申时行的误国行为,令其将功补过,尽快罢免无行科臣,选用“素知名节者”,以利国利民。

天赋高才,但在政治上和盛唐时候的大才子李白一样天真的汤显祖完全没有料到的是,这篇针砭时弊、陈辞剀切的《论辅臣科臣疏》竟然成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分水岭,此疏一上,他就被贬到偏远的位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典史,两年后,才“量移浙江遂昌知县”。正如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在其《汤显祖:在政治与艺术之间》里所言:“理性和隐忍,机警和通变,深沉和权谋,勇猛和坚毅,还有忍辱负重,屈己下人,甚至卑躬屈膝,乃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代价、不择手段,这些素质在汤显祖身上都很少具备。”所以,他仕途蹭蹬也就并不奇怪了。

不知道是历史有意体恤这位出生于八月十四月圆前夜的才子呢,还是故意吊诡,汤显祖中进士和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任所遂昌上任的日期,都是三月十八!这中间,隔着整整十年的光阴!从而立到不惑,才子汤显祖依然满怀着政治热忱,认为自己总有一天能实现诗圣老杜始终未能如愿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知县虽官卑职小,但毕竟是实职,干得好还有升迁的机会,汤显祖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和绝大多数中国文人一样,汤公心目中最好的地方自然是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而现实中的桃源则是当时的山东滕县——万历二十二年(1594)、二十五年(1597),汤显祖两度赴京上计,途经山东滕县,看到原本贫弱的滕县在县令赵邦清的治理下短短三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所至桑阴常满,城壕半乃有莲荷香,若南方。亭隧尽斥,垣树表列。宾舍有序,学士诵歌,市贾无饰,男女廉贞。休休于于,河洛之间,葱然一善国也”,不禁对赵邦清肃然起敬,决心把遂昌也建设成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

当时的平昌,即现在的遂昌是个很小的山城,四周重重叠叠的高山,交通不便,风气闭塞。几百户人家缘溪聚居就算是县城了,连泥土筑的城墙也没有,学校、粮仓、城垣等无不颓圮。汤显祖必须面对的,是赋寡民稀、盗贼出没的现状。甚至,遂昌由于森林茂密而虎患严重,且民间迷信虎受神佑,不敢打虎除害。

到任后,汤县令显祖先生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到遂昌才三天,风尘仆仆的汤显祖就忙着瞻谒孔庙,他发现孔庙里讲堂非常破旧,也缺乏藏书。十余年前的钟知县曾在此盖了三间房子办书院,但地方太小,无法容纳寄宿生。四月初一,汤显祖正式接印视事,又正好接到省里学政的公文,要求诸生演射。可是,平昌县既没有书院更没有射堂,没有人会射箭。于是,汤显祖马上决定在瑞牛山前营建一座文武合一的射堂和书院。可是,没有经费怎么办呢?汤显祖毫不犹豫地捐献了向例归知县所有的讼费和罚款。六月,射堂落成;八月,每间可供两人住宿的三十间学舍也建成了。这射堂和学舍合称相圃书院——传说,孔夫子曾在曲阜的矍相之圃习射,故曰相圃。这是遂昌的第一所正式学校,而汤显祖在明伦堂后创建的尊经阁也是遂昌最早的公立图书馆。为了保证书院的修缮和贫寒子弟的学费,汤显祖还利用职权剥夺了城隍庙和寿光宫的二十五亩租田,给书院作为学田,以支付助学金和修缮费。毋庸讳言,作为一方父母官,汤显祖此举为遂昌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早在徐闻典史任上,他就曾在江西老乡、徐闻知县熊敏的支持下创建贵生书院。他之重视教育,既是书生本色,亦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具体体现。在遂昌相圃、尊经阁落成之际,他欣然命笔,写下了不少诗歌,如:

相圃新成十韵示诸生

礼乐在平昌,诸生立射堂。

山形君子似,地脉圣人傍。

四兽风云合,三龟日月良。

天门驰直道,星舍翼回廊。

半壁新泉暖,成帷旧木苍。

尝闻殷曰序,如见孔之墙。

远意桑蓬色,清歌皪藻香。

修容随抗耦,射策拟穿杨。

有鹄求臣子,为侯应帝王。

同科非尔力,得隽乃吾祥。

在诗中,既有对诸生的殷殷嘱咐,又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一派儒生和长者之风。

又如《平昌尊经阁成,率诸生恭读御箴。下宴相圃,欣言十八韵》:

君子犹名地,周公即有源。

平昌开旧馆,前令作新门。

朱雀何飞舞,灵蛇太伏蹲。

或为闻地理,爰筑见天根。

遂尔升层栋,因兹贲复垣。

山川夹户牖,日月倒悬轩。

气脉宜龙举,阶梯此骏奔。

钟球悬圣作,鼓箧付司存。

似谒河宗帝,如招洛诵孙。

横经将吏事,直道倚君恩。

……

后来,汤显祖在其不朽名剧《牡丹亭》的第二十出《闹殇》里描写陈最良和石道姑争夺二顷祭田,结果石道姑落败,这一情节便很有可能来源于他在遂昌兴建相圃书院的亲身经历。当时,汤显祖常常在公务之余去书院看望师生们,和他们谈诗论文,有时候还亲自替诸生批改文章,使遂昌子弟受益匪浅。众所周知,在汤氏之前五百年,北宋文豪苏轼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岛儋州,他心态豁达,随遇而安,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于载酒堂上著述讲学,传播中原文化,“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而汤显祖在遂昌的德政,与苏公当年对儋州黎民士子的热忱付出,何其相似乃尔!他俩,无不是不世出的大才子,亦无不是心怀民瘼,达则兼济天下,穷也不甘仅仅独善其身的爱国爱民的大赤子。换言之,汤公和苏公,都是无论穷通,那一颗为苍生呕心沥血的赤子之心始终如一!小城遂昌之遇汤公,实乃大幸也!

汤显祖到任那一年的十月,一个深夜,老虎进城咬伤了一个小孩,于是他下决心打虎除患,未料一县青壮不敢应募。汤公遂祷告城隍:“我与神共典斯土,人之食人者吾能定之,而不能于止虎。民曰有神。夫虎亦天生,贵不如人。神无纵虎,吾将杀之。”一扫民众疑虑,再亲自率领乡勇兵丁高举火把驱除老虎,于是虎患渐靖。他还请来自江山的名医何晓用巨胜膏治愈了受伤的孩子,于是满城百姓争相传诵县太爷的恩德。

除了重学兴教、驱虎安民,汤显祖在遂昌还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政绩。他,班春劝农,奖掖农桑;他,勒杀盗酋,整顿治安;他,抑制豪强,公平税赋,收齐了豪强的陈年欠租,大快人心;他,甚至还循古代良吏之风,在遂昌留下了“除夕遣囚”和“纵囚观灯”的佳话——除夕,万家团圆之佳期,汤公亲临监狱,放囚徒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他宽厚博大的胸怀无疑让遂昌百姓感佩莫名,正月初四,囚犯们一个个在父兄的陪送下回到监狱,继续服刑。元宵佳节,笙歌绕城,万民欢腾,汤县令特地组织囚犯到原来供官员眷属赏灯的河桥之上观看花灯,以良辰美景激发犯人改过自新的决心。这两则佳话,数百年来一直流传于遂昌民间,越来越传奇,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体现出“汤青天”“汤遂昌”在黎民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和分量。而汤显祖诗集里的两首作品,则如实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他的心情:

除夕遣囚

除夜星灰气烛天,酴酥销憾狱神前。

须归拜朔迟三日,溘见阳春又一年。

平昌河桥纵囚观灯

绕县笙歌一省囹,寂无灯火照圆扃。

中宵撤断星桥锁,贯索从教漏几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