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豆》2018年第9期|刘洁:花团锦簇皆是戏

来源:《红豆》2018年第9期 | 刘洁  2018年09月13日16:53

刘洁,女,生于天津,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发表在《散文》《美文》《散文选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曾任花地文学奖、百花文学奖、都市小说双年展、宁夏之美全国散文大赛等评委,作品收入多种年度选本。

有个地方,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频繁出没,悲欢离合每每上演,有的人忽然就高高在上,转瞬间已经做了阶下囚,明明穿的锦衣华服,又被身边的人扯下来,露出瑟瑟发抖的寒门模样。那里总是灯火通明,凝视那里,会忘记自己是谁,何等身份,何种职业,那个地方是——舞台。

《姚期》

这是一出来源早,出处多,后来经过裘盛戎大师精细改编后成就的名剧。姚期这个人确实是有的,东汉时期,刘秀麾下确实有个武将叫这个名字,只是他的姓是铫,非姚,为了传播,也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习惯,这出戏的主人公就叫了姚期。

但是,在早期的戏单上,曾经出现过铫期这个名字。作为剧目的名字来说,《姚期》简单扼要,和《红娘》《李慧娘》一样,都是以主要人物的名字命名的。这些戏还有另外的名字,比如有些演员演的时候,就叫《西厢记》《红梅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多半和谁演,演的时候对故事的阐释方式和主要人物在戏里的重要程度有关。《姚期》讲的是刘秀手下大将姚期,在东汉立朝后被刘秀派到草桥关镇守。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和许多开国皇帝一样,琢磨着功高震主的功臣们的后患,就把姚期调回来,想找借口杀人。不意其子刚杀了宠妃郭氏的父亲郭荣,姚期吓得绑子上殿,求情不允,刘秀要将父子二人一起杀掉。恰在此时牛邈犯境,刘秀听从了马武的劝解,派姚期去边关解围,戴罪立功。这个本子有来历,是京剧《草桥关》头、二本改的。在《草桥关》里,姚期的下场是要说一下的,姚期被杀了。有一出现在仍然在演的戏《打金砖》,也有这部分内容,只是在《打金砖》里,刘秀借酒醉杀了姚期,还杀了邓禹等其他开国功臣。刘秀酒醒后痛悔不已,到太庙去忏悔,因为心理负担过重,惊惧而死。这是现在的演法,更科学,也更符合逻辑。以前的演法里马武的魂会找到刘秀,在太庙里各种虐,刘秀跳天台而死。所以这出戏的前半部分也叫《上天台》。因为马武的脸谱主要是蓝色,所以这出戏又叫《蓝逼宫》,和其他“红、白、黑、黄”并称“五色逼宫”,是京剧里类似内容的戏的统称。而因为戏里有姚期绑子上殿一折,所以又被说是《男绑子》。既有男就有女,《女绑子》也是名剧,《银屏公主》里面有公主绑子上殿一幕,煞是好看。

草桥关的具体地方今天已经不能准确定下来,有人认为是今天北京丰台区的草桥。如果从历史上看,北京这个地方一直是古代的边关,草桥关被认定在这里,也说得通。历史上的姚期是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和邓禹、岑彭、马武等人并列。所谓云台是汉朝南宫中的一处建筑,是刘秀的儿子明帝刘庄为了纪念当年和父亲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把他们列到一起供奉的,其中没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理由是马的女儿是明帝的皇后,为了避嫌,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列入的还有光武帝刘秀的表兄来噏。南宋时期范晔在《后汉书》里专门给这二十八人作传,并认为功劳最大的是冯异和岑彭。在书里姚期被描述为忧国事、爱君上,见到不平事会犯颜劝诫的直臣,曾经劝退过刘秀微服出行游玩,要他更注意民生问题。后来的文艺作品也对这段故事多有描述,人数也被加到三十二人,到了评书大家连丽如表演时,她直接加到三十六人,把马援等人也加进去了,同样有她的道理。

在裘盛戎先生改编《姚期》之前,这出戏通常演出的名字是《草桥关》,裘桂仙、金秀山、金少山都是演这出戏的名角。尤其金氏父子,自成一派,后来许多净行大家,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优长。这对父子很有特点,尤其儿子金少山,开净行挑班唱戏的先河,对花脸的发展做过重要的贡献。金少山这个人非常有个性,成名后以各种耍大牌著称,说话做事不给人留面子,迟到更是寻常事,在他光芒四射的时代里,他得罪过不少人。金本人曾经向好友承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看不惯那些喝艺人血、欺负艺人的各种老板,只是客观上他给同行造成了许多困扰,成了池鱼,有一天当他需要同行帮助的时候,就显出当初的不智了。金少山是铜锤、架子双抱,都能演,这在净行来说是少见的,而且颇富创新精神,演出时多会在一些细节上不断修正,往他认为正确的方向调整。而对迟到这个事可能引起的糟糕的情况,也有对付的办法。在老先生的记述里,曾经写到过有一次金少山又迟到了,人家都上场了,他匆忙间做了最简单但是基础的勾脸,和其他演员混在一起,专等老生、老旦的演员开始表演又没人注意他的时候,抓时间补上了其他要素,又趁没人注意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不料想台下还是有人注意到他,看他转瞬之间就有一个变化,叫了声“好”,金少山心里的得意劲直上心头。他的爱好广泛,自己养花养鸟,还养过一只老虎。小虎崽的时候到的他家,他没觉得怎么样,养大了来家里的客人都有点怕了,他仍然不以为意。某天睡午觉,金少山习惯光脚,那老虎舔他的脚把他叫醒了,他才想到这个家伙终究是个畜生,才起意送到了动物园。自己养只老虎,这样的举动即使在今天,也是异于常人的。可惜的是1948年金少山因贫病交加而死,如果能再等上几年,以他的盛名,可能就是另外的样子了。他在1929年录制过一张唱片,是《上天台》中姚期的一段唱。即使过了差不多九十年,再听的时候也不像其他老唱片那样,弦和板带着种久远的味道,反倒是其中透射出来的孔武有力、豪放不羁又对儿子展现出的温情脉脉,和今天人们对父子情,尤其是面对惹祸的孩子的父亲的表达方式很接近。这个人好像从未离开,他的艺术一直随着时代同行。

艺术形式里的人物的正反性多半是一致的,这出戏里的刘秀是个意外。刘秀从南阳起兵,经过多年奋战后建立东汉。作为开国皇帝他绝对是个英明之主,在艺术形式里表现的时候,也多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这个人曾经说过的“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对后世许多人影响很深,和陈胜吴广当年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类似,都开拓了人生理想的上下限,其执着精神无与伦比。历史上这个人对功臣还不错,到不了翻花样杀人的程度,他所营造的东汉王朝,尤其是前三代,被司马光称为“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这说的是儒学在东汉的影响和功用,司马光给后世的皇帝指出了一代中兴之主的伟大之处,他想让那些有机会掌握天下的极权人物能从思想上找到一个标杆、一个榜样。虽然他想的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有点远,一点没耽误这个人到清朝时被认为和他的九代祖先刘邦比起来,要更伟大一些的评价。

无论是在《姚期》还是原来的《草桥关》《打金砖》里,郭妃都是反面人物。历史上刘秀在娶了阴丽华之后,为了能统一天下,还娶了郭圣通做正妻,过起了两妻一夫的生活,且登基之后还把后娶的郭氏封为了皇后,她生的儿子也被封为太子。直到十九年后,废郭后而册阴丽华,太子也给了阴丽华生的儿子刘庄。对于刘秀和阴丽华来说,十九年里到底是什么维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而且把这份感情推到了顶点?成大事的人都有点奇怪的地方,刘秀在别的地方和常人区别不大,在这一点上,非常不同。看一个女人十九年,什么样的一见钟情也磨损得差不多了。按照现在的科学家看法,爱上一个人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而这样的变化能维持的时间也有长度,半年也就到了极限。刘秀和阴丽华非常不科学,他们把一份感情维持了出乎意料的长,且最后下场很好。难得的紧。

无论是姚期还是铫期,说的都是一个人,唱的也是他的故事。为皇帝卖命了一辈子,到老来还因为孩子惹祸最后牵涉全家不得善终的事,历朝历代都有发生。有些人想着先拿一个不杀令,免死金牌,到需要的时候再用,其实也是一厢情愿。这样需要的前提是说过话的皇帝要认说过的内容,如果这一辈皇帝不在了,那继承的皇帝也要认账才行。和珅诚然是大坏蛋,但是嘉庆皇帝上台后杀了他,也是受乾隆皇帝宠眷多年的和珅想不到的。那些年里和珅权势滔天,甚至和乾隆做了亲家,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嘉庆还是亲戚,可政治上结了仇怨就不得了了。乾隆高寿,一直护着和珅,到嘉庆登基后,朝政归他做主了,和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人与人之间,除了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之外,还因为原来在舞台上的老人儿不想下台,且对新的事物不想接受,总有一方不得已只好手动清理。前进的道路就像车轮,一旦开动起来,惯性就不能停下来,想人为地阻拦多半是妄念。

戏曲里,有些戏是一个系列,像三国戏、杨家戏、岳家戏、水浒戏,等等,都是可以演上一连串的。只一个曹操,相关的戏就能列出来一大堆。早先的戏剧家很高明,看见一个好题材,不是只在现成的故事上演绎,还会通过想象衍生出不少新的,这就丰富了戏曲舞台,对观众来说,这样的好戏正是他们想看的。

《寇准背靴》

这出戏听说得非常早,每次打算看的时候都有其他的事给岔过去。所以有点好笑的是,居然首先看的是由葛优演的《寇老西》,那是1997年。不过,坦率地说,这部集合了当时一众明星的电视剧,不是那么好看。后来葛优也在某些场合表达过,古装电视剧和电影还是有区别,他今后的表演重心还是希望放在电影上。又过了些年,他出演了《让子弹飞》《赵氏孤儿》等。

《寇准背靴》这出戏许多剧种都有,尤其是长江以北的剧种,现在能从视频上看见的最早的是淮北梆子,里面的寇准非常老,是由八十八岁的老艺人顾锡轩表演的。这出戏说的是杨延景被王强陷害充军到云南,朝廷里有人带着毒酒和圣旨去了,要杀杨延景。他的大将任堂惠因为和他长得一样,替他喝下了毒酒,杨延景得以借扶灵回到汴京。此时边关告急,杨延景被想起来要挂帅,这才知道原来他已经死了。寇准和八贤王去天波府吊孝,发现柴郡主的样子不像真悲痛,外穿孝衣内穿红袍,而老太君提出来要全家回老家河东,不在朝廷里混了。至此寇准怀着疑心开始查证,通过跟踪柴郡主晚上给杨延景送饭发现了真相。大宋又有了元帅,边关的事解决了。戏里寇准是一副标准的替皇帝和朝廷考虑的好官,是他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把天波府的各种不对头线索梳理后,得出了事情可能不是杨家人表现出来的样子。真的假不了,假的当然也真不了。在淮北梆子的这出戏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寇准的表演者,当时已经八十八岁的顾锡轩。按照片头的解说,当时有个项目,顾锡轩是研究对象,他表演的这出戏拍的电影,不能完全视作戏曲艺术片,而更接近于纪录片,即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老艺人的艺术表演。现在想一下都觉得不可思议,已经八十八岁的老人,还能在舞台上表演已经很令人惊讶了,而在电影里,他在休息时假寐,又要观察外面的动静,柴郡主来试探,扔了石头,他做出来被打到的样子。后来亦步亦趋跟着柴郡主,在花园里好一通折腾,一会儿摔倒了,一会儿又在地上轱辘好几下,帽子被折腾掉了,黑灯瞎火的终于摸到,顺手扣到头上戴反了,两个帽翅顶在面前。因为花园里不平,高一脚低一脚的,没个照亮的灯,惦记着别跟丢了柴郡主,走得急,终于把一只靴子甩脱了,好不容易找到了靴子又再次掉在地上,只能重新摸了半天。他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把那只靴子背上,一只脚有靴子,另外一只脚上只有袜套,但仍然接着走。此时他的样子太好笑了,当朝大员,没了平时的端正劲儿,看着狼狈得很呢。终于到了后花厅,从外面听到杨延景和柴郡主的对话,证明了自己的判断,老寇准那个高兴啊。为了躲开柴郡主,自己要随时小心被屋里的两个人发现,各种艰难都来了,他自己扛起来。这其中还有个地方也有趣,在花园里跟着柴郡主的时候,柴郡主觉得后面有人,一慌,放着菜饭的食盒就扔到地上了。老寇准悄没声地打开,伸手进去,摸了一手的菜汤,甩了甩手,还顺带着拿出个馍。柴郡主先藏起来,仔细观察一番后,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事和人,她找到食盒,伸手进去也摸了一手的菜汤,同样地甩手,这个细节看着特别真实。而为了让柴郡主相信,她是安全的,少了个馍没啥大不了的,寇准居然学了狗叫,还骗过了柴郡主,可见天波府里平素就是有狗的。让当朝天官为了访帅做出上述的举动,当时的大宋确实是没人了,这个元帅除了杨延景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当了。对杨延景来说当然不完全是坏事,甚至可以因此而把冤情解决了,但是对国家来说,边关有大敌,朝廷里能领兵挂帅的舍此人而没有第二个,该是多么被动。这出戏里的顾锡轩,只有一个地方能看出来确实年事已高,就是他的迈步走圆场,他的步子太小了,碎碎的,想想也能理解,到底是那么大年纪了,四方步如果迈出来,也是需要拿着劲的。

寇准被称做天官,这个天官是什么官职,还要从武则天说起。当年则天皇帝主政的时候,她根据《周礼》把朝廷的官职名称给改了,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成了天、地、春、夏、秋、冬之名。后来虽然这些部委的名字又给改回来了,但是同时也被人记住了曾用名,于是,像寇准被称为寇天官,甚至民间传说他是双天官,也就是他统领了两个部,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史实依据。人们称呼他为寇天官,因为宋真宗时他是吏部尚书,也就是人事部部长,管着全国的官吏,他来天波府吊孝、访帅,是职责范围内的事,应当应分的。这个人被冠以智慧型官员的符号,也和杨家有关。当初杨六郎被冤枉,朝廷里没人敢接这个案子,因为牵扯着的另一方是潘仁美,皇帝的老丈人,还掌握着军权。八贤王提议让时任山西太谷县令的寇准来审案,寇准用了计谋成功地把案子破了,还杨家一个公道。从此,他就被赋予了智慧的象征。需要说明的是,这是老百姓的看法,和历史是有距离的,这一点和民间对包拯的看法比较像。包拯是著名的青天大老爷,曾经坐镇开封府,铡过驸马陈世美,还铡过自己的侄子包勉,救过太后,打过龙袍,今天在河南开封有座包公祠,时不常有人到那里向包公的塑像哭诉自己的冤情,可见他的青天美誉流传之广。而寇准在历史上的确做过天官,甚至更高,两度出任宰相,他的最著名的功绩是劝说宋真宗不要迁都,而要亲征,和金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取得了宋金之间几十年的和平。寇准在出任宰相后,被权臣丁谓排挤,被贬,死在衡州任上。后来丁谓的下场也不咋地,到真宗去世,下一任皇帝以同样的办法对付了他,世事沧海桑田,谁都有高潮低谷。寇准当时还有文名,所做的诗文和晚唐的风格比较接近,著有《寇莱公集》。寇准在许多文艺形式里被形容为清官,甚至在评书里有“他让衙役去做散工,因为不搜刮老百姓,他们的日子也过不下去”的情节,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俸禄给得少;第二,真的清官不能生存。而在史书上,曾经有人记录下寇准家里开宴席的场景,奢华和靡费是给记录者最深的印象。这就比较好玩了,一个本来在生活中既奢华又讲究享受的官,怎么会在百姓的心目中成了清官。有一种可能,就是记录的人自己见识少,对奢华和享乐的标准拉得低了。总之,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有关杨家将的戏里,多半都会出现一个人,八贤王。按照戏曲里的讲述,他是赵匡胤的儿子,母亲是贺皇后,与《贺后骂殿》里的贺后是同一个人。他曾经做过多次救急的事,甚至还曾经救过皇帝,在《遇皇后》《打龙袍》里,就提到他曾经救过当年被狸猫换太子的婴儿时期的皇帝。而救杨家将就更多了,杨六郎被潘仁美陷害是他推荐的寇准,这时杨六郎还是年轻人呢,到后来杨宗保和穆桂英在穆柯寨成婚,临阵招亲坏了朝廷的规矩,要被杨六郎问斩,也是八贤王来解围。从时间上分析,他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有长髯了,到杨宗保都长大娶媳妇了,他还活跃着呢。这个人的年纪应该很大很大了,其实是有点说不通了,只是根据情节分析,只有他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这个人就被戏曲艺人反复启用,没人在意他的年纪了。历史上是确有这个人的,当年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兄弟两个的传位有许多传说,最著名的是杯弓蛇影,真相到今天已经不可考,早湮灭在历史的尘烟里了。作为赵匡胤的儿子,八贤王不可能被宋太宗、他的叔叔轻易放过,他去世得很早。八贤王这个称呼是民间给他的,后人在各种艺术形式里反复用到这个人,不能说没有替他张目的意思。

顾锡轩是淮北梆子的早期著名演员,和他一拨的还有人称朱大鼻子的朱秀林,王大眼的王登科。在被正式定名之前,淮北梆子只是简单地被称为梆子戏,因为流行的地区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南东部一些地方,也有人认为它是豫剧,它们有像的地方,但是仔细分辨差别还是很大的。关于淮北梆子的来源众说不一,没有统一的看法,比较流行的两种:一个是豫剧的分支,从沙河调而来,吸取了豫剧的很多特点,在表演上也很像;还有一种认为淮北梆子属于梆子一类,和上党梆子等其他一些梆子戏渊源更深,尤其是在声腔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淮北梆子正式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有人统计过,淮北梆子的剧目大概有八百种,其中一些分类也很有特点,红脸戏、黑脸戏,等等。

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到底叫什么名字,始终是个谜。在顾锡轩演的这出戏里,他叫杨延景,而在其他许多艺术形式里,他叫杨延昭。杨家将通常被认为有七郎八虎,延字辈,老大、老二和老三死去的比较早。宋朝的皇帝每次出昏招的时候,解围的杨家将就要搭上一个,金沙滩那一仗,搭上了不止一个。所以对杨家来说,失去的每个孩子都是国家欠下的老杨家的情。而围绕着这些杨家将的戏也非常多,著名的《四郎探母》《杨五郎出家》《金沙滩》《碰碑》等等,这还没算上女将为主要角色的戏,《穆柯寨》《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等,太多了。随着兄弟们都为国捐躯了,剩下的杨六郎就独领风骚了,担起了光大杨家的重任。他的成功之路也不平坦,每当他率兵出征的时候,他都要外御来犯之敌,内受朝廷之扰。打胜仗了班师回朝,很可能等着他的是又一个麻烦。就像《寇准背靴》这出戏里演的,他被王强诬陷入狱不说,还被发配到云南受苦,多么偏的地方。这还没完,一个假钦差出现了,带着毒酒要杀了他,这是多大的仇,一定要消灭掉他的肉体。幸好任堂惠舍己救他,他才侥幸逃脱。这个任堂惠不是别人,看过《三岔口》那出戏的观众一定记得这个人,黑暗中拿着佩刀和店主刘利华缠斗多时,小伙子武艺高超,人也漂亮,那个架势到一定岁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出戏说杨延景是任堂惠救下的,完全说得通。无论是杨延景还是杨延昭,杨家的老六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大宋朝保驾护航的关键人物。

凡是有关杨延昭或杨延景的戏里,通常都有他老婆柴郡主的影子。这个柴郡主是前朝后周皇帝的女儿,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做了皇帝,对人家的女儿不能亏待,封为郡主。皇帝的女儿是公主,她爹不再是皇帝了,自然女儿也要降一等。杨延昭娶了他,自己就成了郡马。不知道观众发现没有,他这个郡马只有个名,除了为国家出力,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有,还经常被奸臣诬陷,下个大狱,不仅没给自己多一个保护伞,家人就更别提了。所以前朝的公主,到了新朝干脆就要明白自己的地位,什么待遇之类的事,都算了吧。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老公身后的女人,柴郡主算幸福的,只有自己还有老公,算上婆婆在内,杨家的其他女人都是寡妇,所以当知道杨延景被杀后,阖府上下都惊了,因为他们明白,有杨延景在,他们还有依靠,能从朝廷那里获得尊严,如果没有了,他们除了回老家河东,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佘太君向八贤王启奏要带一家老小回去,除了要借此隐藏杨延景仍然活着的事实,同时也是保全杨家非常明智的选择。只是因为实施之前,被寇准发现了隐藏的端倪,她的想法才没成。

在《寇准背靴》这出戏的最后,寇准和八贤王把杨延景抓了个现行,杨延景立刻拜倒,表示要挂帅出征,替国家抵御外敌。而八贤王马上表示他会出头替杨延景把冤情申诉,为他昭雪。在有的剧种的版本里,此时佘太君出现了,她绝口不提要回河东老家的事,说国家的事最重要,我儿一定要挂帅出征。这些看来口风变得飞快的人,都是长期浸淫在政坛的老手,他们明白,隐藏杨延景没死已经是欺君之罪,如果不是有边关的危局,以后被坏人知道了,可能给杨家带来的危险更大。还不如趁着此时朝廷需要他,把这个最大的隐患除了。这是真正的政治家的长远眼光。

《游龙戏凤》

两个身份相差很大的男女,最后成其好事,是需要机会的。无论是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凭空遇到这样的事。前提是他们中的某个人,多半是地位高的那个,因为某种原因到了地位低的对方所在的地方,因缘际会之下,相遇,擦出火花,发展出了一段情感故事。戏曲中有一出戏完美地把这个过程演绎出来,就是《游龙戏凤》,也叫《梅龙镇》。

描写古代生活的戏里,龙是有特指的,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被称为龙。游龙是说这个皇帝离开了他应该待的地方,跑到宫外面逛了,戏凤就是调戏、戏耍凤,在这出戏里,凤是李凤姐,一个卖酒的姑娘。这出戏讲的是明朝正德皇帝微服私访到山西大同,路经梅龙镇,遇到了卖酒的姑娘李凤姐,喜欢上了,通过一番交锋,两个人彼此确认了这段感情,成了情侣。这出戏的故事非常简单,来源一点都不简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里面涉及的人物是皇帝,明朝的武宗正德皇帝。史书记载这个人很小的时候,两岁就被立为太子。这里有个缘故,他是明朝孝宗皇帝的长子,孝宗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皇帝,他差不多是唯一一个实行了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终他一生只宠爱皇后张氏。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孩子非常少,只有两个,而且小儿子还早夭,唯一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正德皇帝,而正德这个皇帝的后妃不少,没有后嗣,在他三十一岁因为意外去世后,是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了帝位,就是嘉靖皇帝。正德皇帝的一生是玩闹的一生,同时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人好武爱战,亲自出征对抗来犯之敌,还平过宁王和化王之乱,杀过刘瑾,就是在《法门寺》里出现过的那个人。正德皇帝甚至接见过第一位来华的葡萄牙使者皮莱资,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也写下了一页。正德皇帝在短短的生命中经历了如此多的事,和他即位很早有关,他在十五岁就继承了老爸的皇位,很快就显露了他的个性。这个人对游戏充满热情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刘瑾一度权势滔天和他的这个爱好有很大的关系。对刘瑾来说,拉大旗作虎皮是现成的买卖,掌握了皇帝就掌握了天下。后来九千岁魏忠贤同样用了这个办法,让明宪宗任他摆布,才有了九千岁的称呼,只差一千岁就是万岁了,这个架势是皇帝第一我第二了,所以才被继任者杀掉,帝王家只要是脑子清楚,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出现?正德皇帝在位期间还有一个人曾经和他相遇,就是一代大儒王阳明。说起来王阳明有点背,千辛万苦地平叛,但是正德皇帝就是不接受俘虏的投降,王阳明在耗时半年后终于明白过来,上表说这次平叛是正德做的,皇帝才做了早该做的事。真心替王阳明不平啊,为了平叛他曾经冒着飞石,在鄱阳大战,只有这些都成了不存在,他的功绩送到皇帝手里,才叫完成任务。明朝最后的灭亡里,武宗正德皇帝显然加了负分。

《游龙戏凤》是出有喜剧色彩的戏,只有一生一旦,人物简单,故事简洁明了。这出戏里,正德皇帝一派谦谦君子的风度,到酒家喝酒,对卖酒的小姑娘生了爱慕的心。可他是皇帝,他先做了一个事,当李凤姐送酒后为了躲开正德转身花旦步走开时,肩上的带子掉到地上了。她自己没发觉,正德用声音提示她,回转来俯身去拾,正德踩住,李凤姐拉住带子不动,才发觉是正德踩住了。就此,两个人正式开始语言上的交流。下一步,正德趁李凤姐上酒时给她银子,又不好好给,说这个那个,还担心李凤姐拿不住银子掉地上了,闪了腰,他心疼。当年马连良先生演的时候,会用扇子戳一下张君秋先生的腰,看起来既亲热又没有真的身体接触,还带着点痞气,而在李凤姐说出让他放下银子的时候,正德捏着嗓子学着她说了句“放下”,又打开扇子遮住银子不让李凤姐拿走,剧名中的“戏”字这里有了具体的表现。而童芷苓演的这出戏里,有的地方和别人演的不一样,比如在第一次送酒的时候,她念了句台词“来了位相貌堂堂的俊秀军人”,给后面两个人能跨越年龄的界限彼此看对了眼做了铺垫,这在其他版本里都是没有的。作为给言家三代配过戏的老戏骨,1987年已经65岁的她和34岁的言兴朋在全国巡演的时候,这出戏被他们演绎得妙不可言。戏里最经典的地方是正德描述自己住处:大圈圈里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有个黄圈圈。两句话就把自己和普通百姓的距离说出来,这个描述里也有数学概念,说的就是集合啊,而且是最高度集中的子集。最好玩的是,戏里正德挑逗李凤姐的方式和步骤:正德先是在前庭喝酒,通过给酒钱到了客堂、后院,直到后庭、卧房,逐渐登堂入室,最后直接留宿在梅龙镇。而留宿这个话还是李凤姐说的,她得到的是个非常不着调的封号:游玩戏耍宫妃。这个封号就说明了皇帝对她的态度,虽然口里叫着梓童,其实心里是把这个小姑娘和没正经连在一起的。正德虽然动手在先,却又不用担引诱的名,这手段与今天被年轻人时时提起的“撩”是一回事。古今一理是一脉的,甚至现在很多影视剧在这一方面的表现能力,真是比不上已经演了快一百年的传统戏。

好多大师都演过这出戏,梅兰芳先生和孟小冬配过戏,前面说的张君秋先生和马连良先生配过,这出戏还是言派的代表作,荀慧生先生也把此戏作为保留剧目。1949年香港曾经拍过《游龙戏凤》,正德是马连良先生演的,李凤姐是张君秋先生扮的,二位大师把官老爷的顶头皇帝和民间卖酒的小姑娘之间的互动留在影像记录里,让今天的观众能看到当年的马连良和张君秋。彼时的张君秋只有30岁左右,正是扮相最漂亮的时候,一个字——“美”。后来这出戏又被搬上过银幕,是在1976年,主演是刘长瑜和张学津,李凤姐的形象用了刘长瑜的,声音来自李世济,张学津本学马派,在戏里的表演路子成了言派。这出戏里,观众看到了娇俏可爱的小姑娘李凤姐,和戏里人物的年龄很搭。风流天子正德头顶武生巾,戴风帽,外穿蓝色道袍而内衬龙袍,手里拿着把扇子,简直帅气得不要不要的。正德穿蓝色道袍完全说得通,明朝时的皇帝对道家的仰慕一直流传,从朱元璋开始就给武当山的真武大帝上封号,后来一代代的明朝皇帝这个事都没少做,所以正德穿蓝道袍是有说法的。年轻的正德调戏小姑娘李凤姐,戏里的好多词对于那些从来不看京剧的观众来说,要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比如“红裙记着双罗步,月里天仙美嫦娥”,后面李凤姐问他什么意思,他说是“没有穿红着绿的姐儿”,其实是指卖唱的姑娘。还有,当“好人家,歹人家,不该鬓边斜插海棠花”,这个话里含义最复杂的是“海棠花”这个词,古人含蓄,情到浓时会用海棠花来表达。看有年头的传统戏,通常是需要点文学素养的。反倒是早年间,普通百姓看戏的年头长了,多半是能把这些词的含义领略到位。

正德皇帝在史书上的形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些记载说他好酒贪杯,误事的时候能数出来一二三四,而有些记载就把他描写成一个英姿翩跹、专注于政事的有为皇帝。而他显然认为自己有权利要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他追逐活色生香的生活,要女人和武功,甚至因此把自己封为边关总兵,这在从古至今的皇帝中,自降身份,无出其右。关于他的微服私访,在正史中有,野史中也有,万历年间沈德潜的《万历野获编》中就出现了。后来又有了《正德游龙宝卷》,清朝吴炽昌《客窗闲话》中的《明武宗遗事五则》,记录下正德的各种不可思议的奇葩事迹。而正式进入戏曲,是清朝唐英著的《古柏堂传奇》。在这部书里,唐英写了十七出杂剧,里面的《梅龙镇》一出,就写了正德和李凤姐的故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唐英并没有把追求以戏教化观众作为主要的写作目的,他的戏更多着眼于故事好看,曲折有致,这在传统的写作中是比较受人不待见的。而唐英这个人更应该好好说一下,今天喜欢瓷器的朋友都知道唐窑,是指清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至二十一年(1752—1756)间,由九江关监督唐英监督烧造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出品的瓷器的代称。唐英,接过了前代年窑的火炬,让景德镇的瓷器进入了新的化境。就是这个人,自己家有戏班,估计是看着现成的戏不过瘾,于是自己操刀,把一些自认为可以编成戏的故事挑出来,纯粹从游戏的角度给中国戏曲史留下了一批带有他的审美取向的作品。如果从职业的角度说,他显然是人生赢家,不仅是皇帝信任的督造瓷器制造的好官员,还能在另外一个不搭的职场——戏曲这一块,无心插柳地有了地位。可见,爱好也不能轻视,说不定哪块云彩就下雨了。

《游龙戏凤》这出戏,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全本,前面还应该有正德和李凤姐的哥哥的戏,后面有带着李凤姐回京的一段。李凤姐的结局比较糟糕,在近人蔡东藩的《明史演义》里,第四十九回说的就是这个事,“幸边塞走马观花,入酒肆游龙戏凤”。在获得了正德的宠爱后,李凤姐被皇帝带着走到居庸关的时候,天上一个大雷打下来,李凤姐就昏过去了,然后没几天就香消玉殒了。如果按照年龄分析,此时的正德应该是二十几岁,而李凤姐才十四五岁,典型的大叔和萝莉之恋。按照后人不厚道的揣测,认为李凤姐是福泽不够,德不配位,她不应该进入京城享受荣华富贵。不过,荣华富贵真出现了,人在天性中的趋 利避害的驱使下,肯定会伸手接着的,谁也不会认为自己德不配位。

《游龙戏凤》这出戏后来被丰富了许多情节,加上了正德和李凤姐的爱情不被皇太后接受,而李凤姐有孕,生产,皇太后终于承认,等等,说明这个故事对后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这出戏京剧有,黄梅戏、川剧、湘剧、粤剧、越剧,山西的蒲州梆子、上党梆子,秦腔等许多剧种都有。一九九三年,歌神张学友曾经和周慧敏在贺新春的时候,合唱过一段粤剧《游龙戏凤》。两个人都不是纯粹的戏曲演员,可在舞台上同样把皇帝和李凤姐的情感交流表达得丝丝入扣。这段故事还曾经被拍成故事片和电视剧,许多大腕出演过其中的人物。仔细说起来,这出戏如果按照今天的观察角度看,完全可以看成霸道总裁和平凡小姑娘的爱情故事。两个人年龄差距大,身份距离远,小姑娘见到了皇帝认为他是个军爷,吃饭只能吃第三等的最差的饭,于是反复用各种方式说不愿意,最后皇帝亮出了身份,小姑娘委身于他,还欢天喜地的,正暗合了普通百姓对一步登天的好日子的向往。既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愉快的心情,同时还迎合了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以前的戏曲艺人,对人性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是很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