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话剧《老舍赶集》为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启幕—— 以当代视角,重新洞察中国式理想生活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悦   2018年09月12日10:51

话剧《老舍赶集》之《邻居们》剧照

“小夫妻闹心月光光,洋博士傲娇也癫狂,黑白兄弟生死绝响,邻居掰面儿蹦蹬仓。看不一样的老舍,品芥末墩儿里的人生。在理想家庭的万花筒里,望见自己的身影。 ”这写在节目单上的几句话精妙而准确地总结了话剧《老舍赶集》的主旨思想。9月7日,伴随着《老舍赶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上演,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策划发起、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剧协、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协办的2018第二届老舍戏剧节正式拉开序幕。

作为本届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和戏剧节中“致敬老舍”单元的代表剧目,话剧《老舍赶集》一直备受各界瞩目。很多观众对这部戏被冠以“赶集”二字感到新鲜有趣,这个“赶集”不是市场里的采买,而是取自老舍先生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名字。老舍先生选用此词的意思也是想告诉读者,小说集中的文字大都为匆忙赶写出来,而又要成集出版,是“赶”着成“集” ,故曰“赶集” 。“我们选用此词作为这个话剧的名字是因为这部剧改编了老舍先生六则短篇。这也是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首次尝试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因为《赶集》恰巧是老舍先生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便索性将《老舍赶集》定为了这部剧的名字。 ”这部作品是熟谙老舍作品改编的导演方旭继《我这一辈子》 《猫城记》 《离婚》 《二马》之后再一次改编老舍的作品,也是他首次将老舍的短篇搬上话剧舞台。

汲取老舍作品一贯的幽默风趣特点, 《老舍赶集》以《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起头,重温民国的观戏守则,感受老舍文字的幽默与辛辣,在开场与观众热情互动并调动剧场气氛;随后的《创造病》讲述了90年前一对新婚小夫妇过着“月光”的生活,从而“照见”如今“90后”们“月光族”的身影; 《牺牲》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海归”博士对美国精神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假意“牺牲” ; 《黑白李》描绘了黑李、白李兄弟二人间对于爱的争夺与奉献; 《邻居们》刻画了明先生、明太太和宋先生、宋太太两对夫妇间的生活琐事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喜剧。夫妻情、同事情、兄弟情和邻里情的逐一演绎之后,最后以《我的理想家庭》收尾,抒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老舍赶集》的6个故事看似各自独立,但围绕“家庭”这一内核,相映成趣,意义完整而深远。对这样的设计,方旭表示,“希望观众能在看过《我的理想家庭》后,对理想家庭、理想生活有新的憧憬和向往,欣赏完老舍笔下这些酸甜苦辣的故事,能够在理想家庭的温暖下走出剧场。同时,这也契合了老舍戏剧节的内涵意义,彰显了戏剧让生活更美好的要义。 ”

继2017年举办的首届老舍戏剧节上上演了老舍的剧目《二马》后,方旭在《老舍赶集》里再次启用全男班阵容,一人分饰多角。布景设计采用写意的美术风格,尤其亮眼的是服装设计,这一次用“纸”做了整场服装,既打破了常规民国话剧的服装印象,又在视觉上避免观众产生男穿女装的不舒服感,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漫画的现代感和喜剧效果。音乐设计上,则以《送别》这首极具画面感的歌曲进行各种变奏,颇具匠心。

“对于一部戏而言,内容是里子,形式是面子,里子一定要结实,面子一定要漂亮,给里子找到合适的面子,剪裁成有想象力的款式,用五彩丝线加以缝制,这就是导演的活计。 ”方旭的做戏心得颇为精准,这也是他近几年深耕老舍话剧作品的一番感言。而《老舍赶集》的文学顾问、老舍之女舒济则谈道,“这些由老舍先生90年前创作的作品,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味。普通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普通人的欲望与矛盾、幽默与讽刺都很接地气。今天搬上戏剧舞台,不仅是以一种当代视角重新洞察中国式理想生活,更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为当代观众带来普适的人生思考。 ”

继开幕大戏之后,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的11部展演剧目,“致敬老舍单元”“文学剧场单元”和“国际单元”三个单元将以百花齐放之势在北京舞台上绽放,戏剧节整体规格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