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谭长军:云梯街三章(散文)

来源:文艺报 | 谭长军(土家族)  2018年09月05日08:49

古镇记忆

长江,犹如一位潇洒的才子,大大咧咧地从天际走来,似乎刚要驻脚停留,却又索性回头一折,继续赶路东去。古镇就在江岸边隆起的山坡上,依山取势,一条通衢从江边直伸山顶,2000多步石级从岸边破镇而上,半街云里雾里,半街倒映水中。于是,人们都把这个古镇称为“云梯街”,却忘了它的本名“西界沱”。

云梯街以其独特古朴的土家吊脚楼群和云雾天梯著称。石级大多由条石横铺而成,有的就地依山凿梯,陡峭处行人可攀梯而上;吊脚楼建在石墩砌成的宅基地上,以墩实的古木穿衔咬架,上宅的吊脚吊悬在下宅的屋面上空,飞檐棱廊,走栏转角,层层叠起,错落有致。云梯街下段两侧各有一座结构相同的石拱桥。入夜,桥上灯光闪烁,如一对活灵活现的龙眼点缀云梯街,人称“龙眼桥”。建于清代的下盐店,似土家山民的吊脚楼,亦似江南传统的四合院,由下往上看,院门、天井、过廊、正堂,别有洞天。永成合成商号,是山民们早年经营米粮、桐油、棉花、药材等山货的集散地,也是中国革命早期的地下联络站……置身于此,殿宇森森,古刹钟声犹在耳际鸣响。

夏日,人们在各自的门前用两根竹杆撑起篷,走在云梯街上,有如在时空隧道里穿行,各式各样的声音,组成巨大的交响。老公公、老太太大都穿着短衣短裤,在吊脚楼当风处亦或门前台阶上,半坐半卧在竹椅上,半睁半闭着双眼,悠闲自得地摇着古老的大蒲扇,尽享太平盛世的安宁。年轻的土家男女都操着各自的生意,热得难受时,就一路往江边跑去,在回水沱里滚一趟水后又回到摊铺来。

满街的店铺招牌,满街的叫卖声。生意最兴隆的要数饮食业。街面稍宽处,撑起篷,铁桶筑成的灶,横搁一块木板,一张桌、两条凳,便可红红火火做起生意来。荷叶蒸肉、冲冲糕、带水耙等小吃吊人口味。最招人喜爱的还数肥头鱼,不过这不是“小吃”而是“大吃”。凡挂有“肥头鱼”字样的店铺,均是满座。肥头鱼无鳞,肉白而细嫩,皮薄可弃,刺粗而少,清香悠长不失其自然本味。

来到云梯街,不往上爬一下,实在是不过瘾。从江岸边断断续续往上爬,待爬至“云梯”顶端,早已夜幕降临。回首望去,大江远在天际,明晃晃似一道飘落的弧光,流水似天籁之声。上游,一艘客轮满载驶来,拉着长长的气笛驶向港区。云梯街,随着笛声驶入夏夜。

云梯街盐夫

“上坡脚又软,下坡脚打闪;一天不吃盐,平路打川川。”“前面是条坡,从大嫂当门过;背哥心里渴,讨碗凉水喝……”一步一声歌,背脚哥踩着陡峭的石梯,喘息着向上攀登;平缓处,立定背杵,扁背靠上,双脚八字拉开,雨滴般的汗水打湿脚下青石板,随着“嗨——”一声吼叫,让疲劳疏缓,全身充满阳气。吼声山响,屋里大嫂得知背脚哥路过檐下,口渴心慌,随即提了水桶,拿着海碗出门,给他们盛上满满一碗凉水。

这就是云梯街的盐夫。

据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期,巴人就在西沱繁衍生息。至秦汉时期,长江北岸的忠州涂井溪、干井沟盛产井盐,盐商运盐过江,岸边搭篷为舍,贩盐营生。随着忠州井盐开采业的不断发展,借助黄金水道的便通,西沱逐步形成商贸集镇规模。盐与生命同在。当地力夫背盐进山,翻山越岭走鄂西,到湘西,达黔东南,连绵千里,走出一条武陵山区民间盐路。川盐济楚,换得桐油、药材等山货,运回江岸码头,盐大路成为武陵山区的民族生命通道。

因盐而兴的西沱镇,盐夫的脚步穿越历史长河而来,血汗滴就云梯街。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如今的西沱镇,已然是高速公路与黄金水道的枢纽,现代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肩挑背驮已成历史。当然,现在偶尔也有一些盐夫,依然驮着沉重的盐包,吼着铿锵的号歌,脚踏青石,汗湿云梯,以民俗的形式向人们讲述百转千回的岁月故事。

“千脚泉”

云梯街的一处小石岩上写着“千脚泉”三个碗大红字。这和一段悲壮的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对老夫妇,靠背盐为生,膝下有一子。随着父亲年高体弱,儿子接过行头,依然背盐进山出河讨生计,贫家小户,年过三十未娶媳妇。一日傍晚,一乞讨女子来到门前,饿晕倒地,老夫妇见状心想,背盐进山的儿子今天该归家了,当有米粮换回,于是将家里仅有的一碗米煮饭,救活女子。是夜,儿子归来。乞女苏醒,说她自湖南山里一路逃难过来,父母先后饿死途中。如不嫌弃,愿给他家做媳妇,侍候二老。天赐姻缘,当夜成婚。

三天后,为了一家生计,男子照常背盐进山。有了媳妇,心情愉快,加重盐包,他要多换回些米粮钱物。盐夫远行,年轻媳妇数着日子,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百日后消息传来:她男人省吃俭用,发寒病死于路途。家里就只有年迈的父母和怀着孩子的媳妇了。力夫们背东西路过他们家时,经常停下拿碗喝水,了解这一家子的苦命,不时施以恩惠。

不料后来,连续三年夏旱,井水枯竭,小山溪断流,要喝水只能下长江挑水。可是柔弱女子家居山梁,水贵如油。门前一路路背力汉,见年轻媳妇一家四口老小,日子困苦,却又无能为力,日过千夫,脚踏大山,吆喝吼声不绝,以恨苍天无眼!

说也奇怪,一日午夜,突发雷霆大雨,山摇地动……次日清晨,只见门前山石裂口,杯泉一股咕咕而涌。随后即有盐夫凿凼为井,从此清泉长流。人们说,此泉是因千夫愤怒苍天,脚踩大山,感天动地所致,加之从江边码头爬行至此,石梯坎恰好1000步,于是“千脚泉”由此得名。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2012年,石柱县修缮古镇云梯街,“千脚泉”自然得以保护并镌刻三个红色大字,成为云梯街上一景,供人们怀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