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消解与重塑: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建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韩】 薛熹祯  2018年08月27日15:21

泛读20世纪早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消费”文化是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时代更迭的进程中,“消费”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突出的文化语境,而且最能反映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这就促进了文学创作思维和审美追求的进步与发展。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更为广泛的变化是消费社会的出现,它强调花销和占有物质,并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

文学是一面反映时代的镜子。从古到今,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空间、生活需求的变化是不断延续的。民国时期的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笔下也谈到了现代文明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关系。首先,他为读者勾画出真正的“城市生活”与田园牧歌般自然环境的现实图景,立体地描绘了历史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重建过程。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丑陋都市”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厌倦现代都市的绝望情绪,并通过艺术化的想象向广大读者揭示了人们在都市难以自愈的负面因素,以及渴望回归大自然生活的精神祈求。或许,这种双重矛盾隐喻着20世纪中国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怀疑。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也像作品的主人公一样,面对世俗与理想、剥夺人类心灵的都市与治愈心灵的大自然,必须要二选一的种种困惑。实际上,“回归大自然”意味着“反思和冥想式的对自我存在感的确定,对自我意识的探求,表示一种对于宁静和谐的永恒精神家园的向往。” (冯亚琳《感知、身体与都市空间》)这是一种文化隐喻,又可以作为一种“拯救”的力量,帮助人们寻找心灵的宁静和提升精神境界。美丽的自然风景,或许使得生活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

路两旁,栽着丈来高的洋槐,间杂着少数大叶梧桐。由路这头向路那头看,绿油油的一条巷子。人由太阳光里,走进这浓绿荫下,凉风吹过绿野扑到了身上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意味。行之不远,有一道小水沟,由上面田里流来,穿过这条绿巷,流到下方田里去。在水沟穿断绿巷小路之处,路面上架了白板木桥,接通两方。行到桥上,靠了那枯树做的栏杆向下望去,沟里长满了绿草,水在绿草上漂流过去,格外醒目。最妙是有那一两寸长的小鱼,迎着水浪纹向上游泳,摇头摆尾活泼极了。水里长的草,被水冲刷着向下拖垂,像许多绿丝带在水里摆动,更添了游鱼的姿势。

张恨水《石头城外》所描述的情景大体上也能够代表2018年4月中旬,中外作家在东莞观音山所见所闻的一种别样的情景。曾有韩国媒体报道,广东省十分看重“旅行文化”。此行所见,也印证了对东莞观音山的美好期许。观音山的森林覆盖率达99%以上。同时,世界最大的花岗岩观音圣像和首家古树博物馆也坐落于此。更令人佩服的是,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散文大赛、全国诗歌节、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以及健康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这不免使人想到,生活在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而是如何更为“舒适”地或“审美”地享受生活。可以说,后现代消费文化其实也是以日常感性愉悦为主的大众文化。整座山就像一本完整的生活指南,这里有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的因子互相渗透且共同发挥着作用。

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充满消费文化理念的体验者或传播者改变了对日常生活的追求,同时加速了社会文化的转型。换言之,这种令人震撼的力量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完成了一个传统文化意识的再创造过程。无论韩国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都积淀着文明的精髓。虽然,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与道德观有时难免会产生摩擦。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古至今,韩中两国文化都强调“以文化人、以德化人。”在当今时代,需要共同创建的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生活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所言:“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薛熹祯,女,1978年生, 韩国首尔人,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朝鲜)语言文化系外籍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韩现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