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音乐剧《桃花笺》: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罗  群  2018年08月17日11:25

音乐剧《桃花笺》剧照

作为第十三届全国声乐展演暨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参演剧目之一,由苏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音乐剧《桃花笺》于8月14日、15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大剧院上演。该剧取材于近代苏州绣娘沈寿的传奇故事,生动展现了沈寿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弘扬与传承,以及她与实业家张謇相知相惜的情感故事。

在8月15日举办的《桃花笺》专家研讨会上,专家对该剧的选材立意给予高度评价。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说:“《桃花笺》介绍了中国独特的传统苏绣艺术,塑造了具有卓越才华和创造力的苏绣艺术家沈寿的艺术形象,是一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剧。”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王道诚认为,沈寿对苏绣的守护、探索与坚守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值得在当代弘扬。

《桃花笺》的剧本情节流畅、语言典雅,受到专家赞扬。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廖向红说:“该剧编剧熟练运用了心理时空外化、多时空叙事等现代剧作法,剧本融文学性、抒情性、现代性于一体,是当下中国音乐剧的上乘之作。”武汉歌舞剧院原副院长沈承宙肯定了作品浓郁的书香气息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但也认为,追求文学性并非一定要靠大量使用文言文来实现,作品的语言应该更加浅显、易懂,便于观众理解。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作曲温中甲从语言与音乐相配合的角度提出了看法:“有些段落的唱词太过密集,人物叙述、争论或描述故事情节的唱词太多,导致不得不加快音乐节奏以便把唱词唱完,从而没有余力重点抒发感情。建议适当删减叙述性唱词,增加抒情性、歌唱性唱词,这样既有利于音乐的发挥,也有利于唱段的传唱。”

《桃花笺》的音乐设计受到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傅显舟的认可:“该剧音乐风格统一,明确的主题设计贯穿全剧,音乐旋律符合人物情感的表达。”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莫凡则对音乐提出不同意见:“这部作品音乐的重点应该放在剧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上。目前,该剧对上述方面凸显不足,故而音乐不太能够打动人心。”在配器方面,《北京青年报》资深记者伦兵建议,江南丝竹的音色特质与《桃花笺》的人物特点和剧作风格更加贴合,可采用江南丝竹取代大型管弦乐队进行伴奏。

舞蹈是音乐剧重要的组成部分。专家认为,《桃花笺》中“绣娘舞”等舞段与剧情、人物相贴合,十分精彩,全剧的舞蹈风格应该向“绣娘舞”靠拢。而开场的“箱子舞”等与全剧风格不太协调,“花开花落”等舞段则更像独立的民族舞,游离于剧情,这样的艺术处理不可取。原总政歌剧团一级编剧冯柏铭说:“音乐剧中的舞蹈应该是与音乐、剧情相结合的自然律动,不能脱离音乐剧本体而刻意舞蹈。”

对于《桃花笺》的人物塑造,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刘红梅认为,作品对沈寿的塑造很到位,符合观众对这一人物的审美期待,但对张謇、余觉两位男性角色的塑造就比较概念化,与人物自身的特点和气质不太相符。刘红梅的看法引发了专家共鸣。“张謇的塑造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都太过老朽、陈腐,缺乏实业家的风范,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说。

音乐、舞蹈、人物塑造等除了各工种、各环节的智慧,更需要导演的统筹整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表示,《桃花笺》的总体构思和舞台呈现清新唯美,极富江南特色,有打造成承载江南文化底蕴精品力作的潜力。刘红梅则对该剧的进一步打磨提高提出了建议:“导演要加强把控全局的意识,不能只注重主演而忽略群众演员和场面调度。目前,舞台上无戏可演而有抢戏之嫌的群众演员比较多,这样的场次、调度需要删减整合,这样全剧会更加紧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