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代妈祖文化在东北的传播与东北亚丝绸之路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海冬  2018年08月07日11:00

日本北海道博物馆收藏的“虾夷锦”服饰。 资料图片

大连天后宫民国时期老照片。资料图片

海洋女神妈祖在世界各地有超过3亿信众、1万余座庙宇,反映了北宋以来1000余年间,妈祖文化萌生、形成、发展、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国人以妈祖信仰为依托,开拓海洋,并通过经贸往来、移民迁徙等,使妈祖走向了世界。

据有关古籍记载与民间传说,妈祖原名林默,世居福建莆田,湄州屿人。其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5岁能诵《观音经》礼佛,13岁得道士授法,能治病、救海难、事亲至孝。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从福建渡海到台湾,同年羽化成神,被海峡两岸民众敬奉为海洋女神。宋、元、明、清历代王朝不断对妈祖加封,妈祖成为国家的海洋守护神。

元代,旅顺出现了东北地区最早的妈祖庙。旅顺博物馆藏有一件600年前的重要文物——明朝永乐年间的一通记碑,碑上记载了旅顺天妃庙的修建历史,同山东庙岛、天津等地修建妈祖宫庙的时间相近。据《瓦房店县志》记载,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复州娘娘宫占地40亩,宫内的妈祖神像用檀香木雕成,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并带有机关,触动木纽,神像立即舞动,两侧是侍女塑像。航海路过这里的官吏、学者、商人和船夫等,都来祈求保佑。天后宫就这样开始传到了北方。

彼时的旅顺是辽东半岛的重要海口,与福建客商联系密切,海运商业的往来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但妈祖文化在东北真正形成高潮是在清代。当时,辽宁的天后宫像雨后春笋一样建立和发展起来,仅《奉天通志》记载清代兴建的天后宫就将近20座。

据统计,大连地区从元代开始,先后兴建妈祖庙50余座,现存近30座,多称妈祖为“海神娘娘”或“天后”“天妃”。这些天后宫的建造者分为闽浙系和山东系,这与当时东北与内地沿海航海通商所形成的南洋航线与北洋航线是契合的。

自康熙中叶解除海禁起,东北与内地沿海的海上贸易逐渐恢复,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东北地区的海上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内地流民进入东北,使那里的人口迅速增加,为内地沿海地区手工业品和纺织品的销售开辟了广阔市场。加之康熙年间东北的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垦,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商品粮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粮食有余的地区之一。而北起直隶、南至闽广的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粮食普遍短缺。这就要求东北地区与内地沿海在经济上进行互补,这是妈祖文化在东北能够迅速传播的经济原因。

“东北亚陆海丝绸之路”,即从北京-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牡丹江、嫩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流域,通过鞑靼海峡(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为清朝的内海)到达库页岛,通过宗谷海峡到达北海道地区,通过津轻海峡到达日本的本州地区。这种长途商旅需要远离家乡,妈祖崇拜就成为商人的精神慰藉。从南方来到东北,意味着远离故土,作为有浓郁家乡情结的中国人,需要慰藉游子的思乡之心;长途跋涉需要非凡的勇气、智慧与团队精神,需要用一种文化精神来铸造远途而行的精神力量;到了远离故土的异地,需要与当地原住民友好交往;以至于融为一体共同开发,需要一种文化的凝聚力,等等。这些都是妈祖信仰提供给他们精神支柱,也是清代妈祖信仰在东北勃兴的文化原因。

清代妈祖文化在东北的普遍传播,使产于江浙一带的丝织品通过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进入北海道,进而走向全日本。今天日本人仍然津津乐道的“虾夷锦”(带有蟒纹或者龙纹等的丝绸物),就是往昔东北亚陆海丝绸之路的明证。

随着妈祖庙在东北的普遍建立,和莆田类似,又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新民俗产生了。如大连地区的渔民认为农历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并在那一天为海神娘娘放海灯。大连地区正月十三放海灯的习俗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今天,大连小平岛地区仍然流行着带有大连特色的“四大海”祭祀方式。“四大海”传说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0-1861年),那时,渔民对海神娘娘非常虔诚。每逢海神娘娘的生辰,人们都跳秧歌祭祀娘娘。渔民将鱼龟虾蟹等扎成模型,然后穿着模型模拟水族动物姿态舞蹈,祈求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在南方传统妈祖信仰的基础上,大连地区诞生了自己独有的妈祖信仰文化。此类民俗在东北还有许多,生动地反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东北亚陆海丝绸之路”主要包括我国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部,俄罗斯的远东联邦区、日本以及可以辐射到的蒙古国和朝鲜半岛地区。沿线各国不仅能够实现地域和海域上的互联互通,还可以打造新的“丝绸之路”亮点,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东北亚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东北的妈祖文化,也可以成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