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微时代,批评何为

来源:文艺报 | 申霞艳  2018年07月23日06:50

人类的生活长河中还有多少振奋人心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关注、记录和歌唱。世间之大,除了我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为理想、为改变现实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如果从文化的正、负方面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是致力于正面书写的,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先锋文学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的复杂面,发现人的欲望尤其是呈现恶的一面,比如贪婪,残暴,所以血腥、暴力和性得以触目惊心地呈现。这种作品不能说不真实,不能说艺术水准不高,但回到文学的共情力来说,就容易将读者带到幽暗地带和萎靡情绪中。批评同样容易陷入“无所事事”的幽暗之中。

尽管别林斯基这样伟大的批评家曾经试图阐释文学批评中历史与美学的辩证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文学的社会性,教化意义一直处于优先地位。所谓“诗可以兴、观、群、怨”,“观和群”谈的乃是文艺的社会功用。比如《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不是因为这首诗的表达技艺,而是因为它歌颂了“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陷入爱河的男女最终通过钟鼓之鸣结为夫妻,建立家庭,突出礼节和人伦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孔子将此置于《诗经》开篇是为了歌颂夫妇之伦。那时候,我国社会的秩序还不完善,婚姻法还没有建立,孔子就用这首诗歌来规训家庭和社会,谓之“思无邪”。从最初开始,中国文学就与陶冶个人情操、促进社会和谐密切相关,与“远之事君,近之事父”,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诗经》《离骚》如此,《乐府》亦然。木兰替父从军的作为与精卫填海的精神一脉相承,为后世称道并传承。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血液中最宝贵的部分就是这种感时忧国的家国情怀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精神。

相应地,中国文学批评强调“知人论世”、“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文如其人”。流传非常广泛的观念“文以载道”放大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相关。撇开具体的文学生产情境,中国文学的现实精神依然是绵绵不绝的。20世纪“现代文学”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语言上的重大变革,但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重视依然承接了传统,文学发展仍然服从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整体目标。家国情怀依然在现代作家心中回响,比如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强健国民的灵魂,他写《呐喊》的目的是为了“揭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话有千斤分量,犹如金石掷地,以鲁迅为旗帜为代表的关心“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他人”的“五四”精神影响着整个现代文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思想之门一开,国外思潮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叙事学等理论大量涌入,一批年轻作家反抗宏大叙事、对文学承担的社会功能发起质疑,尝试着写出了一批具有实验意味,对形式进行探索的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给文学松绑,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学。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先锋小说所具有的精神探索性慢慢衰颓了,但第一人称叙事带来的一个潜在的结果浮出水面,“我”来“我”去之后人们过于关注自我,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弱化了人的社会性。

王小波谈到:“我现在正在看《大卫·科波菲尔》,真是好书。我现在看得进这样的书了。他们对人们怀有多深的情感啊!现代作家对别人永远不及对自己八分之一的关心。我因为这个恨他们。他们写自己的满腹委屈,写自己的无所事事,这怎么可以呢?人不能不爱别人啊。”

我以为王小波看到了现代作家和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无所事事,满腹委屈”固然堪称现代情绪的一种,但人不可以蜗居在自我的藩篱中,人类的生活长河中还有多少振奋人心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关注、记录和歌唱。世间之大,除了我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为理想、为改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如果从文化的正、负方面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是致力于正面书写的,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先锋文学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的复杂面,发现人的欲望尤其是呈现恶的一面,比如贪婪、残暴,所以血腥、暴力和性得以触目惊心地呈现。这种作品不能说不真实,不能说艺术水准不高,但回到文学的共情力来说,就容易将读者带到幽暗地带和萎靡情绪中。批评同样容易陷入“无所事事”的幽暗之中。

社会学有个术语叫社群,其情感纽带是构筑身份认同的“我们感”。今天,我们每个人在微信群里度过了许多时光,新媒体便利即时的传播方式让建“群”变得非常普遍。批评也藉此获得了一个新的生长和传播空间。批评家可以通过群建立“我们感”,既可以在群中探讨非常艰深的思想问题和严肃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转发让批评家的审美竞争力去影响其他群。消费社会,思想也像时尚一样“水往低处流”,慢慢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

最近,有个报纸编辑跟我约稿,特意强调,报纸是大众媒体,不是给你们学者的小圈子看的。顿时汗颜。我们常以学术论文每篇只有五六个读者来自我安慰,仿佛曲高和寡是一面兵来将挡的盾牌,殊不知和寡不见得是因为曲高。王蒙曾经谈到自己从来就有几副笔墨。我们同行中的优秀者已经尝试在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的领域中施展才能,取得喜人的成绩。可见,几幅笔墨与和者的众寡还是个人才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