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人民聆听民族艺术的时代交响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毓希  2018年07月13日09:58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通。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个性的优秀作品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和使命,要实现这一追求,就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身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院团——中央民族歌舞团,我深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的信心和力量,56个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则为我的创作和表演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滋养。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今天的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国传统乐器中普及率很高的乐器之一——二胡,就起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而流传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花儿”,则是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形式。

从现实需要的维度看,中央民族歌舞团每走进一个民族聚居区,不仅为当地群众带去丰富的民族艺术享受,还引发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共鸣,成为激励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建设美好家园的“阵前鼓”。反过来,多元一体的各民族艺术随着每一次田野采风、基层慰问、业界合作、惠民课堂等艺术实践而交流融汇,这一切又润物无声地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镌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进程,又充盈着各民族群众拼搏进取的精神境界。而这样深远又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制胜砝码,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大放异彩的信心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中华民族艺术,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也是各民族的社会习俗、意志品格、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融入火热的生活、走入百姓的内心,高雅艺术才不至于束之高阁,门庭冷落;只有摒弃急功近利、唯“名”是图、粗制滥造、庸俗谄媚、虚与委蛇的浮躁之风,真正俯身于为人民而创作的案头,文艺院团才有可能在娱乐至死、无聊泛滥的市场冲击中力挽狂澜,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

扎根人民既体现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反映在艺术创作的结果上。我亦在一次次痛并快乐着的一线实践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阅历、收获成长。音乐情景剧《梦圆故乡》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在新时代的首个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一个苗族贫困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公演后获得了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受组织委派,我有幸负责这一音乐情景剧的剧本创作。从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到深入基层、身至情入,我深刻体会到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老百姓对待来访者的真挚和热情,对艺术工作者的支持和信任,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因此,在我看来,《梦圆故乡》的创作,实际上是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以黄泥糊墙,靠生火取暖,却自豪于本民族文化,不耻于自私懒惰,热心于家乡建设,致力于党群一家的苗族同胞和我共同完成的。

扎根人民还体现在艺术创作手法应与人民共振、与时代同频上。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要有勇于创造、创新的胆识。舞蹈《草原上的热巴》《雀之灵》,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经典作品,无一不是文艺界前辈与时俱进的创造,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梦圆故乡》改变了传统的将表演区域与观众席相隔离的演出方式,进行了一次“浸没式”表演的大胆探索。作品将观众融入剧情,演员不时在观众近身之处表演,与观众互动、对话,让观众感受更强烈,现场气氛更热烈,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效果也就更好。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呼唤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阔步前进的行动指南,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智慧宝藏。当代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有能力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姿态,以饮水思源、羔羊跪乳的情怀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让人民聆听民族艺术的时代交响!

(作者系中央民族歌舞团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