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季音乐节复刻经典 还记得“袁公”“小蛋生”“老狐狸”么 《天书奇谭》“复活”引发回忆潮
“袁公”等《天书奇谭》中的角色形象,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拍摄。
古道热肠的袁公、正义勇敢的小蛋生、诡计多端的老狐狸……上周末,诞生于1983年的中国动画电影《天书奇谭》重新以交响电影音乐会的形式,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亮相。现场,不少70后、80后“举家出动”,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重温儿时经典。
经典动画复刻上演
《天书奇谭》 堪称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在豆瓣的中国电影榜单上,它以9.0的高分,与另一部动画片《大闹天宫》携手挺进前十,也映射出了“中国动画”的一个辉煌时代。
无论从美术设计、音乐,还是配音上来看,《天书奇谭》 无疑造就了中国动画电影难以翻越的里程碑。影片采用了细腻的工笔画艺术风格,极大程度地展现了国画的美感,并将“吴门画派”贯穿始终,仙气缭绕的云梦山,雨雾朦胧的江南乡野,描摹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趣景。
配乐部分,则由接连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的著名作曲家吴应炬先生亲自操刀,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巧妙融合,与故事情节严丝合缝,交织并行。与此同时,毕克、苏秀、曹雷、刘广宁、丁建华等一批中国配音大师的声音,更是让这部动画长片成为了镌刻在几代观众心里、永远抹不去的经典。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日本动漫、迪士尼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电影似乎褪去了昔日的光环。但追随它的拥趸却从未离开过,这从音乐会2000多张票一经推出便遭秒杀,便有迹可循。
此番,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希冀以交响电影音乐会的全新形式“复活”,让经典重归观众视野。
然而时隔35年,要复刻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并非易事。首先,吴应炬老先生已经故世,当年的乐谱又遗失了三分之一。上交特意委约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新生代作曲家沈逸文,在尊重和继承原配乐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增补、重新配器等手段,以交响乐队与民乐音色、拟音共同呈现的方式,二度创作。
沈逸文透露,自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家一遍遍地反复看片“扒谱”,才慢慢地将遗失的那部分补全,还要根据交响乐队的音色,加以改编。“当年录音条件有限,是单轨录制,台词、音效都混在了一起,听起来很困难。时间不能动,节奏也不能改,只能运用作曲的手法,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效果。”沈逸文说,原片里运用了很多民族乐器,但考虑到今后演出的可操作性,要完全“移植”成交响乐团的版本,需要适度做一些调整。
为此,他反复试验,如何用西洋乐器原汁原味地呈现民族乐器的声音。某些民族乐器并不能单靠交响乐队中的某一乐器就可以完全替代和一一对应。比如原片中用到的唢呐,沈逸文在配器时使用的是带弱音器的小号和双簧管。“双簧管的音色比较瘪,小号的声音比较亮,但在加了弱音器之后与双簧管组合,两者合二为一,就可以接近唢呐的音色了。”这种配器方法既葆有对原动画的尊重,又不失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巧思。
原版配音再度出山
除配乐外,本次交响电影音乐会的另一大看点,就是请到了苏秀、曹雷、丁建华、乔榛等原班配音艺术家再度出山,为影片“献声”。
为片中小皇帝配音的著名配音艺术家曹雷如今已是78岁的高龄,要配一个六岁的小皇帝,如何拿捏到位,她有一个小秘密。“这个小皇帝有点横,赖里吧唧的,说话时还流口水。苏秀老师教过我一招,配音的时候嘴里含半口水,我一试,还真有这个效果。”曹雷说。
现场,观众时不时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无不透露着这版制作的成功。在随后的演后谈中,不少看着美影厂动画片长大,如今已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纷纷提出了重振中国动画的希望,让主创人员感动不已的同时,更是信心满满。
其实,上海夏季音乐节也并非首次将动画电影搬上舞台,只不过此前都是引进国外的制作。“这次上海夏季音乐节第一次尝试自己制作,为的是能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故事,在被挖掘和梳理的过程中,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搬上舞台,成为一个可复制、可面向全球推广的形式。用‘上海制造’来打造具有国际品牌标识度的上海文化品牌,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交响电影音乐会《天书奇谭》是个尝试,或许也是中国动画重归全球视野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