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横尾忠则笔下的时代肖像

来源:文汇报 | 张吉恩  2018年07月06日08:42

横尾忠则于其画室

横尾忠则与三岛由纪夫

横尾忠则《118幅肖像画系列》展览现场

横尾忠则自画像

横尾忠则的北野武画像

迈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5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118幅规整陈列于墙面的肖像画。细细端详后,你会发现无数熟悉的面孔:埃尔维·尚戴斯、费大为、让·努维尔、雷蒙·德巴东、大卫·林奇、北野武、三宅一生……每一幅肖像画皆以鲜明的色彩与多样的笔触展现不同人物的独特性格。这逾百幅肖像画的作者便是横尾忠则,他身兼艺术家、设计师、演员、歌手、作者等多重身份,被视为日本的安迪·沃霍尔。

1936年,横尾忠则出生于日本兵库县西脇市。自4岁开始,他被一对经营和服面料公司的夫妇领养。他从小对艺术兴趣浓厚,时常临摹故事书、绘本或是杂志图片。高三那年,他设计的纺织节平面海报获得了一等奖。这促使他毕业后以平面设计为业,并先后于印刷厂、杂志社与广告公司工作。1960年,横尾忠则前往东京加入平面设计的重要基地——日本设计中心。他抵达东京时,恰逢反安保运动的兴起,他感受到了动荡混乱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由于他从小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间田野,深受本土文化的熏陶,所以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设计让他措手不及。

在短暂的紊乱与迷茫之后,横尾忠则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设计之道。他并置与拼贴了日本意象与欧美流行文化,反映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周遭的时代症候。横尾忠则惯用的前现代主义图形皆来源于个人经历,包括了儿时熟知的和服标签与纸牌图形、日本传统浮世绘、漫画线条与家族徽章等。同时,西方艺术的经典杰作、美国商业广告等元素亦构成了其平面画面。横尾忠则混杂的设计语言走向了强调极简与功能性的现代主义的对立面,所以他的作品在当时被视为是“反现代主义”。但是他离经叛道的设计语言迅速吸引无数关注与追随,形成了全新的风潮。

跌宕起伏的时代与不断涌现的地下文化,让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向了一起。横尾忠则在东京结识了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激发他开始涉足跨界创作。他为寺山修司的天井桟敷实验剧团设计了海报与舞台,他为三岛由纪夫设计了书籍,他也扮演了大岛渚《新宿小偷日记》电影里的主要角色,他甚至还差点加入坂本龙一、细野晴臣和高桥幸宏的实验电子乐队YMO。游走并活跃于不同的领域,逐渐让横尾忠则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缔造者。

1967年,横尾忠则受邀前往纽约,并结识了安迪·沃霍尔、罗伯特·劳申伯格、贾斯培·琼斯等艺术家朋友。在他们的引荐之下,横尾忠则逐步体验到了新兴的艺术环境以及风靡一时的嬉皮文化,他将纽约视为其精神故乡。1968年,横尾忠则的设计作品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Word&Image”的展览。4年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个人展览,将这位日本平面设计师引向了国际舞台。横尾忠则逐渐被西方世界所知悉,并被誉为 “日本的安迪·沃霍尔”。

1981年,横尾忠则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观看了毕加索的回顾展,这场展览彻底改了他的人生轨迹。正如他本人所言, “走进展览前,我是一位平面设计师。走出展览后,我就是一位艺术家”。他随后发表了 《画家宣言》,宣称自己将从设计行业 “退休”,转向绘画创作。1982年,横尾忠则举办了自己第一个画展,其极具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在艺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横尾忠则眼中,设计是谋生的工作,而艺术则是生命本身。从事设计与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后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他认为艺术创作是全然自发的,并会随着人生的变幻而改变,所以艺术永远不会停歇或枯竭。

对于横尾忠则而言,艺术是发现自我与表达自我的途径。他曾坦言其绘画作品灵感皆来源于他的个人回忆、日常哲思、人生观与生死观。透过其画作,观者会看见被战火染红的天空以及童年的乡愁。2012年,横尾忠则现代美术馆在这位艺术家的故乡兵库县成立,收录了其逾3000件作品。

现在,横尾忠则的《118幅肖像画系列》得以有机会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不经意间,你会在众生百态之中发现一幅写有“Self-portrait-Tadanori Yokoo”的画作,那便是横尾忠则本人的自画像。 (横尾忠则作品正在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展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5楼,即日起至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