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大餐,不妨佐以“餐后甜点”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周竞江  2018年07月02日09:06

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故事绘本

目前,我国舞台艺术创作越来越重视围绕剧目的周边衍生品开发,戏剧产品形式越来越丰富,其中不乏许多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风格的创意衍生品。

近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联合四川省剧协、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大型现实题材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便在衍生品开发方面下足功夫,用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绘本这一形式,给大凉山的孩子们送去了美好的精神食粮。

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在策划之初便将目光投向大凉山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旨在为孩子们描绘美好世界,鼓励孩子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如何将这些精神力量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给孩子们,是主创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在做好戏剧创作和制作本身以外,在创意上狠下功夫,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寻找文化扶贫、传递正能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该剧在成都演出期间,剧组策划了“成都·凉山儿童共绘美好明天”活动,邀请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孩子到成都观剧并参与主题绘画创作,同时在每场演出前后,向观众发放《海上的诺苏火布》主题明信片。从现场的反馈情况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十分积极踊跃,数百套明信片在短短几场演出后便已悉数赠送完毕。这也引发了本剧主创团队的思考:看戏是赋予孩子们精神享受的“文化大餐”,而围绕这一“正餐”,打造精致的、有创意的、有特色的衍生品作为“餐后甜点”,是否更加符合观众的心理、更能为孩子们留下美好回忆呢?

从制作“文化大餐”到送上“餐后甜点”,在强调服务意识、依托服务赢取观众的今天,这是文艺院团必须思考、拿出诚意的课题。当前,以儿童剧为代表的戏剧市场明显已经在这类需求上发出了呼唤。

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于今年5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巡演10天共计20场。这些深居大凉山的孩子们大多第一次看到戏剧。由于巡演成本和当地条件的限制,这一次的巡演在舞美呈现方面显然算不上精美。演出的效果却丝毫没有弱化,这得益于剧组在“甜点”这一板块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吸取了之前制作主题明信片的经验,准备了上千套《海上的诺苏火布》绘本,现场赠送给看戏的孩子们。作为衍生品,绘本比明信片更能承载本剧演出的基本故事。孩子接过绘本,聚精会神地阅读,身边的孩子们也凑在一块,极认真地确认和比对着绘本中的人物和舞台上的角色,细细地品味着这精美的“餐后甜点”。他们说,有了绘本,他们今后随时可以拿出来回味这精彩的故事……

我们甚至还能寻找到这一案例的更多价值和意义,那便是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可以实现的相互支持。《海上的诺苏火布》是第一部现实题材彝族儿童剧,而在儿童绘本领域,本剧的绘本也同样填补起了彝族儿童文学的空白。可以预见的是,当戏剧的衍生绘本创作机制愈发走向成熟之时,类似的绘本会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均获得提升,艺术品质也将越来越高。甚至,这类绘本不再仅是戏剧的衍生之物,而可独立为优质的文学艺术产品,为原创儿童读物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我们期待更多剧目从《海上的诺苏火布》的推广中获得启示,对衍生品投入更多的重视,让“文化大餐”的“餐后甜点”更加丰富、精美,成为当代舞台艺术作品市场运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