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生产性文艺批评:一个批判性考察的视角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阎嘉  2018年06月14日08:51

资本主义自1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世界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封建王权统治的社会形态和状况。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新格局,资本主义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到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的轨道上,包括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资本追逐利润的运动和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日益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指向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率先对资本主义改变人类社会历史状况、在工业革命助推下展开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贪婪和剥削的本质以及“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艺术生产”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向具有锐利的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锋芒,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受其影响,20世纪的瓦尔特·本雅明、皮埃尔·马舍雷、特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与社会生产、生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作用相关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些理论的要点在于:将文艺创作视为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它看作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活动或某一类特殊商品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活动并存、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生产形式。

从文艺批评和理论的角度看,19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及其所倚重的理论资源:以认识论的经验论为基础的英国实用主义理论传统、以艺术经验和创作为基础的法国批评理论传统、以哲学观念论为基础的德国形而上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批判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此开创了文艺批评的社会生产性维度,更在于突破了文艺理论和批评长期局限于文艺、各种理论和观念自身的惯性,拓展了文艺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广阔视野,既增添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纵深感,又彰显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社会性逻辑起点,尤其是改变了文艺理论和批评囿于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的局面,将文艺批评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语境之中。生产性文艺批评的这种突破和创新的意义,在今天看来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全面考察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首创,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一直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呼应、补充和不断推动,产生了大量富有启示性和建设性的成果。如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以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加特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东欧学派,以哈维、索亚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艺术生产”和生产性批评理论作出过贡献。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亚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空间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索,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学界将文艺批评及其理论理解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艺术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既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对社会的艺术生产全过程如艺术生产活动的要素、艺术流通的过程和机制、艺术消费和意义再生产活动的全方位考察,也包括从微观层面对文艺文本的内部形式、文艺技巧与文艺意义的生产过程的细致考察和研究。

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框架,生产性文艺批评对艺术生产过程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对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的关注之上,即通过对他们生活与创作活动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考察,把握其创作活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例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本雅明、马舍雷、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把作家当成创造者,认为作家作为生产者,是“一个根据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下定义的类型”。这就是说,作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凭借灵感或者无中生有凭空进行创造的创造者。

资本主义自1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世界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封建王权统治的社会形态和状况。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新格局,资本主义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到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的轨道上,包括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资本追逐利润的运动和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日益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指向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率先对资本主义改变人类社会历史状况、在工业革命助推下展开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贪婪和剥削的本质以及“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艺术生产”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向具有锐利的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锋芒,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受其影响,20世纪的瓦尔特·本雅明、皮埃尔·马舍雷、特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与社会生产、生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作用相关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些理论的要点在于:将文艺创作视为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它看作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活动或某一类特殊商品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活动并存、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生产形式。

从文艺批评和理论的角度看,19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及其所倚重的理论资源:以认识论的经验论为基础的英国实用主义理论传统、以艺术经验和创作为基础的法国批评理论传统、以哲学观念论为基础的德国形而上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批判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此开创了文艺批评的社会生产性维度,更在于突破了文艺理论和批评长期局限于文艺、各种理论和观念自身的惯性,拓展了文艺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广阔视野,既增添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纵深感,又彰显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社会性逻辑起点,尤其是改变了文艺理论和批评囿于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的局面,将文艺批评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语境之中。生产性文艺批评的这种突破和创新的意义,在今天看来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全面考察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首创,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一直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呼应、补充和不断推动,产生了大量富有启示性和建设性的成果。如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以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加特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东欧学派,以哈维、索亚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艺术生产”和生产性批评理论作出过贡献。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亚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空间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索,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学界将文艺批评及其理论理解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艺术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既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对社会的艺术生产全过程如艺术生产活动的要素、艺术流通的过程和机制、艺术消费和意义再生产活动的全方位考察,也包括从微观层面对文艺文本的内部形式、文艺技巧与文艺意义的生产过程的细致考察和研究。

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框架,生产性文艺批评对艺术生产过程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对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的关注之上,即通过对他们生活与创作活动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考察,把握其创作活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例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本雅明、马舍雷、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把作家当成创造者,认为作家作为生产者,是“一个根据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下定义的类型”。这就是说,作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凭借灵感或者无中生有凭空进行创造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