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动画与实拍之间 ——实验短片《小球跳》

来源:文艺报 | 刘书亮  2018年05月30日09:56

跳动的小球,这是动画专业运动规律技法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刚刚开始尝试制作简单动画的人,通常要练习逐帧画出(或调整出)一个小球掉到地面反弹起来的运动过程。在这个练习中可以加入很多变化——譬如强化“迪士尼黄金十二法则”中的“挤压与拉伸”——来让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球更生动,更有弹性,甚至更具性格。

而在动画专业的技法教材等书籍上,那些更加复杂的角色表演常常不是在插图同一位置叠加绘制,而是拆成了一张一张的画稿并置展示。那么,如果将自由落体跳动小球的运动轨迹横向并置成一排,不难想象,将会形成抛物线形状。但是,书上的插图毕竟是静态的;如果图上的每个小球都替换成影像段落,会发生什么呢?以此为初始灵感,我于2018年4月完成了实验短片《小球跳》。整部短片,都是以实拍影像的乒乓球跳动素材为基础的,一只手拿着一枚乒乓球,在半空中松开,球开始了自由落体运动以及落至地面后的反复弹跳。通过同一段实拍素材在时间上的错位并置,所有画面中的乒乓球共同组成了某种视觉效果。当并置影像的数量较少,如两个小球或三个小球时,乒乓球之间好像没有什么显著的关联;但在并置数量提高之后,如在《小球跳》中有8个小球相差两帧并置以及12个小球相差一帧并置时,观看的体验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小球在运动过程中连成一条在半空中扭动的曲线。这条曲线的运动,不来自现实空间,更何况曲线本身也是并置的结果,在现实中也没有这条曲线,因此它运动的本质是动画。事实上,试图重新审视动画与实拍之间的界线,这正是我在《小球跳》中想做的。

我选用乒乓球,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国球”。事实上,乒乓球落在地砖上清脆响亮的声音,对影片中所并置的相邻两个小球画面之间的时间差距有特别有效的提示作用。十二个小球相差一帧并置时,乒乓球落地声鱼贯而至,非常密集。

我还制作了一段比相差一帧更加密集的声音并置,将其放在了片尾处。乒乓球打在地面上“哒、哒”的声音,如果复制非常多次,且以非常小的幅度依次错位并列起来,那么当这个错位时间段足够小、小到不超过一帧影像所占据的时间长度时——《小球跳》使用了每秒25帧的标准——我便无法再用与之同步的影像去表现,所以这段声音才被我放在了片尾,只闻其声,不见画面。这段声音实际上侧面反映出了动态影像的局限性:每秒能够呈现的画面数量往往很有限。就我个人而言,在实验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影像的限制可能比影像的独特优势更加吸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