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自清《敝帚集》手稿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  2018年05月29日17:22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浙江绍兴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论文集《诗言志辨》、《新诗杂话》、《经典常谈》等作品。

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小规则的画线。”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右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小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