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 “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畅谈
来源:文艺报 | 许莹  2018年05月28日08:20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优秀民族歌剧经过时间与人民的检验,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近年来,为促进歌剧艺术特别是民族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从2011年开始举办中国歌剧节,每3年一届,至今已在福建、湖北、江苏成功举办3届;从去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对重点剧目进行扶持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人民对民族歌剧的创作充满信心与期待。经典作品为当下民族歌剧的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新时代民族歌剧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在近日由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办的第二十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以经典歌剧为例,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风格、优良的革命传统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王祖皆谈到,新时期以来,民族歌剧的创作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三种失之偏颇的现象:第一,歌剧的风格失之偏颇,模仿西洋大歌剧写法玩弄现代技法的多,而继承民族歌剧优秀传统的少;第二,在歌剧的题材上失之偏颇,正如音乐评论家陈志音所言,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不惜题材撞车,现实题材歌剧寥寥无几;第三,在歌剧为什么人服务上失之偏颇,一味追求与国际接轨,让洋人认可,而逐渐脱离人民群众,成为小圈子的孤芳自赏。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最好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经典和传统就没有了自己民族的根。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举例谈到,《白毛女》是在民歌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二黑结婚》是在戏曲基础上发展中国民族新歌剧的重要实践。这样的创作方法不是保守而是发展,不是不变而是创新,传统经典是民族歌剧创新的出发点。

原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谈到,“当代性”的核心就是对火热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和现实题材创作的自觉表达,要从当代观众的审美变异和审美需求出发,探寻新的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歌剧表现方式。传统的民族歌剧结构形式可以是“其一”,但不应是“唯一”。我们要善于吸纳学习世界歌剧和中国戏曲,从编剧、作曲、导演、表演、舞美全面地探索研究,为民族歌剧所用。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从“诗化”层面谈到民族歌剧的发展,认为歌剧的各个创作阶段应对诗情、诗意、诗境、诗格有更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