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统现代之际,幽默讽刺之间 ——评话剧《老舍赶集》
来源:文学报 | 郭浏  2018年05月25日15:15

提起老舍先生,读者总会先想起《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长篇作品,相比之下,老舍先生屡屡强调:“我本来不大写短篇小说,因为不会写。”“我不大会写短篇小说”,是自谦,也是因为他自有一套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理论。他认为短篇小说难写,极需要技巧,比如:“短篇小说介绍人物的手法似乎与话剧所用的手法相近——一些动作、几句话,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如此看来,把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为话剧,天然有几分优势。

近日上演的话剧《老舍赶集》改编自老舍的两篇杂文、四篇短篇小说,这几篇作品并非创作于同一时期,也不能算最具代表性,被挑选出来联系在一起,宣传单上说是为了 “在理想家庭的万花筒里望见自己的身影”。剧中有新婚小夫妻家庭(《创造病》),澡盆沙发钢丝床的美国式家庭 (《牺牲》),兄弟反目家庭(《黑白李》),书香门第与买办之家 (《邻居们》),每一出戏中都有人物发问“什么是理想的家庭”。戏的尾声所有演员上台,以 《我的理想家庭》作答,围绕的是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但其背后另有深层主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冲突。

剧中的人物总是成对出现,《牺牲》中本土教国学的梅教授与美国归来的心理学毛博士,《黑白李》中被称作“古人”的哥哥黑李与自认充满“现代精神”的弟弟白李,《邻居们》中教国文的宋家与在洋人手下办事的明家。前者都穿长袍马褂,后者则穿西服洋装。前者都温柔敦厚,有时还有点迂腐;后者则张扬外向,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前者是传统文化的化身,后者是现代文化的代表。毛博士总觉得自己从美国回来牺牲太大,看不上中国的生活,与梅教授话不投机半句多;黑李总是无条件地照顾弟弟、让着弟弟,而弟弟总是不领情,闹着要分家;宋家的花草、葡萄被明家纵容孩子肆意踩踏,气愤不过的宋先生扔石头砸了明家的窗户,人物间的矛盾即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外化。而每一次代表西方文化的一方总是更加可笑,下场更加可怜,《牺牲》中的毛博士对美国的物质文明顶礼膜拜,却又缺少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美国精神,最终心理学博士心理有了问题。《黑白李》中的白李左冲右突之下失去了一直爱护自己、自己也特别看重的哥哥。《领居们》中的明先生先处在被宋家举报私自做生意的惶恐中,后又被砸了窗子。从中,观众也可看出老舍先生与话剧创作者的立场。老舍原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与认同,话剧亦然,并在《我的理想家庭》中得到最深情的表达:“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把全剧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两种文化的冲突也会体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毛博士同学校签合同,奉行的是美国精神,不守合同就奉行的是中国精神。他追求的是理想的美国式生活,但又把中国固有的 “夫为妻纲”搬出来。明先生为洋人做事,知道洋人喜欢原配夫妻,于是不离婚,可经常打太太。这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复杂之处。

相对而言,《创造病》是这几出戏中比较弱的,究其原因,这出戏并不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讲的是新婚小夫妻收入有限与欲望无限间的矛盾。在有亏空的情况下,他们还想着皮大衣,包包,有了大衣、包又想着留声机,无息贷款买了留声机还要更多的唱片,最后只能听着音乐去喝西北风。“寅吃卯粮”这个词儿古已有之,只不过现代社会诱惑更多,人的欲望更多,老舍先生对只是为了追求潮流、时尚的超前消费无疑是强烈反对的。如今,这样的情况越演越烈,各大电商平台、银行等也纷纷鼓励超前消费,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这出戏也就比其他戏有了更明确具体的现实指向。而剧中让妻子后悔,直接喊出:“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生活!”也缺少了一点回味。

整出话剧的喜剧风格应该称为老舍式的幽默,一半揶揄、一半讽刺;揶揄讽刺之中,又处处显得温厚。老舍先生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可笑的、相互矛盾的事加以夸张,又能抓住人物喜剧性的外表和性格,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予淋漓尽致的描绘。在此基础上,话剧更运用了夸张的、漫画式的方式去塑造人物。剧中人物穿着纸质的服装,戴着闪闪的发贴,从外形上便像是漫画中走出来的。《创造病》中小夫妻夸张别致的舞蹈,《牺牲》中梅教授京剧腔的“然也”,毛博士带小舌音的“真哪”,《邻居们》中宋先生接到本应投到明先生家的信一夜没睡,这些都让剧中人物不失可爱,也让讽刺点到为止。《邻居们》的话剧改编比小说多出一个结巴邮差,结巴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喜剧手段,每一次邮差与明太太争辩:送信的送不是姓宋的宋,又总是不能及时说完,都让观众忍俊不禁。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一本讽刺的戏剧或小说,必有个道德的目的,以笑来矫正或诛伐。幽默的作品也能有道德的目的,但不一定如此。讽刺因道德目的而必须毒辣不留情,幽默则宽泛一些,也就宽厚一些,它可以讽刺,也可以不讽刺,一高兴还可以什么也不为而只求大家笑一场。”以此为标准,话剧《老舍赶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