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举行3700多项活动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孙文振  2018年05月25日14:26

启动仪式。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6月9日,记者从5月22日召开的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

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将在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届时,全国将有3700多项活动同步展开,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成果,以及非遗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紧密相连的新气象。

今年遗产日的主场活动是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市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将邀请非遗曲艺传承人进行集中展示演出、交流调研,并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据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副局长徐恒秋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127个大项,涉及193个保护单位、15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此次非遗曲艺周活动力求全面覆盖国家级代表性项目。

6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还将在天津市举办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评选活动重点向代表性传承人倾斜,向基层单位和一线工作者倾斜,全国共评选出50个先进集体和99名先进个人,并邀请部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座谈交流。

遗产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将共同推出非遗公开课,结合专家讲授、非遗展演、嘉宾体验,让观众意识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非遗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非遗影像展将由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影像展将在山西平遥、国家图书馆、部分大学集中展示近年来社会记录和抢救性记录非遗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

此外,各相关单位也将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国家博物馆将邀请青少年参与纸质文物修复、书画装裱等参观体验和实践活动;恭王府博物馆将继续举办“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活动;国家图书馆继续举办“非遗讲座月”活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将开展“把遗产交给未来·良辰美景2018非遗演出季”活动等。

为迎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于3月中旬启动了遗产日活动主题与口号征集,遴选确定了1个主题、5条口号和1条主场城市特色口号。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宣传口号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守望家园你我同行”“呵护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共享时代美好生活”;主场城市特色口号是“扬帆通海两千年 丝路花语最广州”。

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介绍,国家文物局自2006年起每年组织遗产日文博宣传活动,2009年创设了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今年第10个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广州市举办,主要活动包括: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保护 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遗产公开课、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2018)等。

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介绍,为迎接遗产日的到来,广州现已陆续推出“约会文化遗产”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文物情景表演赛、辩论赛、“我是文物代言人”短视频征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搭建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传播交流平台,全方面展示千年商都的文化遗产魅力。届时,还将在广东江门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讨会。

此外,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重庆、西藏、陕西、青海、宁夏等近20个省市区,都将在非遗日举办主场城市活动。

【延伸阅读】各地遗产日看点

西藏:海拔最高非遗博物馆竣工

“藏戏大餐”每周六上演

峻工后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历经近两年时间的修建,总投资达1.2亿元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下简称“非遗博物馆”)日前正式竣工。这一世界海拔最高的非遗博物馆预计今年下半年对外开放。

据介绍,非遗博物馆坐落于拉萨河南岸的宝瓶山上,海拔3750米,总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5层,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造理念源于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一座以白色为主、辅以褐色、兼具传统藏式建造工艺与现代风格的建筑。非遗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布达拉宫白宫部分建筑风格相契合,中庭部分与大昭寺天井有相通之处,外墙石头砌筑传承了藏式墙的传统工艺。

西藏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89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23个,市县级非遗项目1851个。根据规划,非遗博物馆将收集格萨尔说唱艺术、藏戏、唐卡等数百个西藏非遗项目展品,还将现场展示一些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非遗博物馆的建成,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中观赏和近距离接触西藏非遗文化的平台。

此外,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拉萨市人民政府主办,拉萨市文化局承办的“藏戏演出季”活动近日启动,活动将持续到9月,每周六在宗角禄康公园进行全天公益性表演。

据介绍,“藏戏演出季”活动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拉萨各县区选调了优秀藏戏队,为观众呈现《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经典藏戏剧目。活动计划演出19场,每场演出时长6至7小时,参与演出的民间藏戏艺人达450余名。

藏戏故事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等,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藏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蒙古:纪录片《非遗中国行·走进内蒙古》启动

5月22日,大型系列主题纪录片《非遗中国行·走进内蒙古》在呼和浩特正式启动。摄制组将通过专家论证和精心选择,在内蒙古选择10个非遗项目进行拍摄,多角度勾勒马背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内蒙古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内蒙古有着丰富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通过颁布保护条例、开展“双百保护”工程、实施“千校万户”计划、落实“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措施,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取得显著成果。为此,《非遗中国行》栏目2018年全国系列拍摄的第一站就来到内蒙古,从这里开启中国系列全景式的非遗梳理摄制工程。

据了解,《非遗中国行》于2016年启动,是中央电视台首档常态固定播出的国家非遗影像栏目,用纪录片的方式对非遗进行客观、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让非遗借助大众传媒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该栏目通过传播促进传承,用另一种发现方式挖掘非遗的真正内涵,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关注非遗。

贵州:多项宣传普及活动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6月9日联合开展文化遗产系列宣传普及活动,以推动贵州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悉,贵州省将以“考古·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为主题,组织开展民间考古爱好者现场模拟文物修复、非遗传承人现场创作、公共考古图片展、考古工地开放日、“小小考古家”走进考古基地等18项活动。

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元介绍,举办系列活动,旨在打造大众与非遗文化接触的平台,提高非遗文化的接近性,扩大文化传播力,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生活、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机制。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贵州省积极推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等活动。

同时,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与多产业的融合,贵州省围绕贵安新区牛坡洞考古遗址、招果洞考古遗址组织考古旅游,开展了非遗周末聚、非遗文化推介等活动。如今,蜡染、苗绣、银饰、侗族大歌等已经成为贵州非遗宣传的名片。

(以上据新华社消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