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戏曲现代化的传播思路 ——著名戏曲研究学者刘文峰谈戏曲与科技的融合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研究活力勃发。本刊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系列访谈,对话学术名家畅谈学术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学术的新气象。
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需要与时代相结合,后者则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正如《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中所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加速了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亘古弥香,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将其无与伦比的魅力保护、发展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成为戏曲研究学者们长年关注的话题。本期学术周刊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戏曲研究学者刘文峰进行专访,请他结合治学实践,谈谈戏曲与科技相融合背景下对戏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
刘文峰
清末民初百代公司出版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唱片
改革开放以前戏曲现代化的探索
学术家园: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戏剧理论家、我国现代戏剧理论奠基人张庚先生就提出话剧民族化和戏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至今已80多年,可以说戏曲现代化有着优良深厚的传统。在这一过程中,戏曲现代化取得了哪些成绩,依然面对哪些问题?
刘文峰:张庚先生在80多年前提出戏曲现代化和话剧民族化的时代主题,可以说颇具战略眼光,至今仍影响深远。经过80多年的努力,戏曲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广泛上演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京剧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李自成》等,从内容到形式,均给予观众新的感受,为戏曲现代化做了成功的初步尝试;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上演的眉户戏《梁秋燕》、评剧《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等一批反映妇女翻身解放的现代戏更是家喻户晓,对破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起了巨大作用,在戏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豫剧《朝阳沟》、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骆驼祥子》《华子良》、川剧《金子》、蒲剧《土炕上的女人》、湖南花鼓戏《补锅》、曲剧《游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优秀剧目不仅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而且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反映现代生活的各种表演程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一个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快速发展为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出行方面,现代人已普遍乘坐飞机、高铁,戏曲中表现出行的表演程式如趟马、行船、骑自行车已经不能满足反映现实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戏曲反映现代生活,依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艺术实践中研究解决。
我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的现代化,即戏曲要反映现代生活;二是戏曲观念的现代化,创新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以适应反映现代生活的需要;三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以适应现代年轻观众的需要。在戏曲传播手段现代化上,戏曲与科技的融合,是戏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学术家园:将戏曲与科技相融合的戏曲现代化探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
刘文峰:戏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但同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因此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的前辈先贤就提出戏曲改良的口号。他们不仅在理论上阐述戏曲改良的必要性,而且倡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播戏曲,以满足观众欣赏的需要。西方发明照相技术后很快就传到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戏曲界的有识之士利用摄影技术宣传戏曲艺术,逐渐成风,现存最早的戏曲剧照是京剧形成初期的艺术大师程长庚晚年演出的剧照,时间在1880年之前。
我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定军山》。录音技术传入我国以后,戏曲成为唱片公司主要的录制对象。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有各个时期、各个剧种的戏曲唱片5万多张,其中最早的唱片是1903年由百代公司录制的谭鑫培演唱的《秦琼卖马》选段以及稍晚的《桑园寄子》《四郎探母》唱段。
学术家园: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何发展?
刘文峰:如果说民国年间戏曲的录音和拍摄电影多局限于京剧、粤剧等少数大剧种,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方戏的经典剧目也被录制成唱片或摄制成影片在全国放映,甚至发行到海外。比如黄梅戏、越剧由流行范围较小的民间小戏成为影响广泛的大剧种,是与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在各地的放映传播分不开的。粤剧在海外的影响超过任何一种其他中国地方戏,也与20世纪中叶香港拍摄的大量粤剧电影在海外放映有关。录音、摄影技术运用于戏曲的传播,加速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戏曲现代化成就
学术家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迅猛提升,相较以往,戏曲现代化发展,具有怎样的特色?
刘文峰: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戏曲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有了更大的扩展。电子音响、灯光布景已经广泛运用于城乡戏曲舞台,增强了戏曲观众的观赏效果。电视的普及、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戏曲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地方戏的传统剧目被录制成VCD、DVD光盘进入千家万户,满足了基层群众欣赏戏曲的需要,也为各地、各民族戏曲艺术的交流及戏曲音像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方便。
以我所任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例,在改革开放前保存的戏曲音像资料仅有40多个剧种,而且均为各个历史时期的老唱片和开盘录音带;1979年至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抢救戏曲遗产,购置了录像设备,成立了录音录像室,到全国各地录制了1600个小时的关于各个剧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经典剧目;2006年启动了《中国戏曲音像资料数字化工程》,到各地收集戏曲音像光盘3万多张。目前已经有282个戏曲剧种的音像资料保存,收入中国戏曲音像数据库中。近几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保护与发展戏曲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院藏的戏曲文物、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保存,影印出版了《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傅惜华藏中国古典戏曲丛刊》、《傅惜华藏中国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等。全国各地的艺术研究院所,也在积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收集整理戏曲文献文物资料。如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将山西各地的戏曲文物调查整理后建立了山西省戏曲文物数据库。
科技助力戏曲非遗的普及、保护与研究
学术家园:如今利用科技手段传播戏曲,已成为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普及层面。意义在于?
刘文峰: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由一个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迅速发展为工业化、信息化的国家,戏曲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戏曲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吸引年轻一代观众,不仅成为戏曲从业者面临的问题,而且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解决的问题。
原因在于戏曲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内涵有众多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必须加以保护与传承。那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戏曲的创造力、表现力、影响力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优秀的戏曲作品已经非常普遍,大的戏曲剧种,如京剧、秦腔、晋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均有自己的网站,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观看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甚至一些戏曲发烧友可以把自己的演唱传到互联网上,让亲朋好友欣赏。
有一些文化公司为响应党和政府戏曲进校园的号召,将传统戏曲中适合儿童观赏的剧目做成动画片或教材,传播戏曲文化知识,培养少年儿童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我曾经参加过九天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戏曲动画进校园推广活动,其形式非常受小朋友欢迎。九天星从2006年制作戏曲原创动画开始,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与传统戏曲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研发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模式———戏曲动漫,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广受学生和家长好评,为培养少年儿童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传承戏曲文化作出了贡献。
学术家园:戏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保存、研究等方面,融入高科技手段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刘文峰:运用高科技手段抢救和保存戏曲遗产,利用互联网技术研究戏曲的动态。其中运用高清摄像数字化技术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将传统戏剧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数字化并做成数据库的工作也已经展开。在文化部非遗司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完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传统戏曲》试点项目《秦腔数据库》的工作,推动了传统戏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传承的进程。除秦腔外,粤剧、豫剧、皮影戏、木偶戏的数据库也已经初具规模。一些新闻或研究机构已经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于戏曲剧种生存现状研究。去年,我参加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瞭望智库举办的“互联网+戏曲”的学术研讨会。瞭望智库“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课题组通过互联网数据所做的《互联网世界的名剧种、名剧目与名家》得出的剧种生存状况的结论与我们多年的田野考察的结论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戏曲研究,将会推动戏曲学科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