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改革开放4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 |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王健  2018年04月20日08:38

《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谢国平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不仅是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解答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很多学者关心的话题。40年巨变的故事很多,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解读,需要有典型的案例、真切的样本。《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就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作为案例和样本所进行的详尽解读。

作者带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展开写作:在过去的千年历史中,浦东没有多大变化;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浦东却经历了欧洲发达地区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其原因是什么?不要说西方人看不懂,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事实上,很多西方学者最初并不看好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举措,如美国经济学家、货币学派代表人物、诺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就不看好浦东开发,认为那是一个作秀的“波将金村”。而另一位诺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也说过,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一个非凡的故事,即使事先有人讲述这个故事,也不会有人相信。但奇迹就是这样发生了。上海人中曾经的流行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很快成为了历史。

作者努力在书中展现这段历史,解读这段历史背后的机缘。他通过对浦东开发开放这段历史的观察,叙述中国人是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浦东开发开放的。这样的解读不仅仅是学者、政府人士,也是很多普通读者关心的。

书中,作者引用了《时代》周刊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段回忆。他曾相遇东南亚某国发展部长,对方“放下茶杯直率地问我的一位同事、一位经验丰富的发展经济学家:‘为什么我们的经历与中国如此不同?我们与他们一样。我们有低成本劳动力。我们的政治体制很强大。我们做错什么了吗?’”雷默说:“这个问题听上去似曾相识。在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会遇到某些国家研究中国的兴起并努力寻找自己能够在本国实现其中那些奇迹的趣闻轶事。”

确实,常常有人在问,中国做对了什么?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在书中,作者努力解释着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发达地区;一个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区怎样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好地发展; 在国家战略下,地方政府如何实现更好的治理等问题。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叙述和分析,慢慢地明白中国40年来做对了什么,今后中国还要坚持哪些被证明做对了的事情。

和一般史学工作者不同,作者媒体出身,用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的说法,这是“一本浦东开发的‘同代记者’写出的浦东开发的‘原始的历史’,它为后继的研究者的‘反省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根据。”其实,记录历史不仅仅可以提供可靠的原始根据,还可以说明现在,告知未来。上世纪30年代,斯诺写了《西行漫记》,40年代,贝尔登写了 《中国震撼世界》。那时西方人对于中国很不了解,这两位美国人以“同代记者”写出了中国革命的“原始的历史”,向世界说明了中国,进而预告了中国的未来,终成经典。历史已翻过一页又一页,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更有义务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的新故事。

当下,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许多西方人从不屑、怀疑,到惊讶,乃至焦虑、担忧,甚至不满和指责,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重新认识今天的中国,多少有着各种偏见。正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所说:“尽管有关中国的资讯已日益全面化,但我们今天似乎仍在现实领域中出于自身政治好恶需要而塑造中国形象。这正印证了犹太教法典里所表述的某种古老生活智慧: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

正因为如此,赵启正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比起真实的中国来落差很大。这固然有国际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偏差,但也有我们向世界说明中国,讲中国故事不及时、不清晰、不准确和难以跨文化的明显欠缺。”讲述40年的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用数据表述,如GDP 增长了多少,然后进行逻辑归纳,但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方面,记者出身的作者更善于驾驭,而且他本人就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曾经对浦东开发开放作了大量的报道。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对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研究后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经济制度”。这是一个旁观的经济学家的结论。而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我们,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通过经验的总结,通过《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这样的书籍的出版和传播,我们将会更有信心:中国人改革开放这条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