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蕾拉•斯利玛尼:给法国文学带来一阵微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隋明照  2018年03月30日14:34

瘦瘦高高,棕色卷发,小巧的脸上有一双大而专注的眼睛,拥有明星般外貌的蕾拉·斯利玛尼,曾经有过做演员的尝试,后转型成为一名记者。事实证明,这一转型对文学界来说是一大幸事——她的《温柔之歌》获得了法国历史悠久的龚古尔文学奖。如今,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已经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意味着更多中国读者将有机会透过这位“80后”女作家的细腻笔触,倾听当代女性的心灵之歌。

记者经历为写作提供养分

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伴随着蕾拉·斯利玛尼的成长之路。在《非洲青年》杂志做记者的经历,让她把观察的目光投向了全世界。2012年,蕾拉辞职专心写作,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自身和社会真实事件的反映。比如《温柔之歌》对保姆群体的关注,便和蕾拉小时候受过保姆照顾有关,这部小说改编自真实发生在纽约的一起保姆谋杀案。

蕾拉在小说《温柔之歌》中,讲述了女雇主米莉亚姆生育两个孩子之后,无法忍受平庸而琐碎的家庭主妇生活,于是雇用了保姆路易丝的故事。路易丝的贫困、敏感、自尊以及她对完美的偏执追求和对爱的占有,最终酿成了一场惨剧。

悲剧背后,《温柔之歌》中女性生存的艰辛、小人物的命运、爱与教育观念、支配关系与金钱关系被一一揭示。这部小说出版一年后法文版销量超过60万册,其英文版推出后,甚至被《纽约客》赞誉为“一部征服了法国的小说”。

以平稳从容步调书写

龚古尔文学奖是法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学奖项,从1903年开始评选,每年一次,虽然奖金只有象征意义的10欧元,但龚古尔文学奖在法国的受关注度很高。2016年,“80后”蕾拉凭借《温柔之歌》获得这一奖项,带给法国文学界不小的震动,1987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塔哈尔·本·杰伦说:“蕾拉·斯利玛尼为法语文学带来了新的书写向度。”

作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的菲利普·克罗代尔说,《温柔之歌》体现出了“文学不只是用来安慰、疗愈的工具,或是借以看世界的一扇模糊的窗子,文学是一种揭露的艺术,其中包含极其苦涩、艰难的部分”。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贝尔纳·皮沃赞誉《温柔之歌》的获奖“证明龚古尔奖回归了它设立之初的传统”。青年作家张悦然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评价道:“蕾拉写得非常从容,这部小说给我们一个特别好的阅读感受是从头到尾有一种音律感,有一种非常平稳、从容的步调。”

蕾拉的作品展示了小人物的困境,也不仅仅限于法国女性的迷茫。她笔下的女性按照社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期待结婚生子,看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获得了“生命的完整”,但是这些人物实际上恰恰都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冲突便由此产生。

为推广法语而奔走

今年3月,一场主题为“当代女性面临的诱惑、困境与突围”的对谈活动在北京举办,蕾拉与《温柔之歌》的译者袁筱一、张悦然等人一起参加了这场活动。在对谈结束后,现场的中国观众用法语向蕾拉进行了提问,蕾拉非常开心,并称赞这位观众“有非常好的法文技巧”。

蕾拉的欣慰不仅仅来自在国外听到母语的兴奋,更是因为除了作家之外,她还有着另外一重特殊的身份——她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的特派全球法语推广大使。2017年11月,36岁的蕾拉·斯利玛尼在爱丽舍宫受到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接见,马克龙任命她为“法语推广运动总统私人代表”,作为总统特使负责法语运动和法语国家组织相关事务。

蕾拉曾提到,她知道在中国,法国作家雨果和莫泊桑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中国孩子正是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了解巴黎、了解法国文化的。作为作家,她非常期待中国读者在阅读法国文学后会有学习法语的想法,因为法语不仅承载着法国文化,也是了解其他使用法语的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工具。

曾经的记者经历为蕾拉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灵感,法语推广大使的身份让她被更多国家的读者们熟知。就像《魅力》杂志所提到的“为什么必须读蕾拉·斯利玛尼”的答案是“因为她给法国文学带来了一阵微风,她没有那么肤浅地谈论女性”一样,希望这带着冷静与思辨智慧的微风,能够触及更多现代人的心灵。